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73/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73/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73=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情形属于“分别不生起”? |type="[]" coef="2"} -A、证得小乘的“人无我”。 +B、只有杂染种子显现,但不执似相为外相。 +C、没有杂染种子了,没有ābhāsa的显现,也不会执有nimitta。 -D、“无想定”修成就。 ||什么是分别不生起?第一,见道登初地,只有杂染种子显现的ābhāsa,却不执ābhāsa为nimitta,这是分别不生起。第二,登八地,没有杂染种子了,ābhāsa的显现都没有了,那就更不会执有nimitta了,这也是分别不生起。 {依照经文“世尊,彼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经文里的“不以妄见起相”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不以妄见起相”,梵文是vikalpasyāpravṛttilakṣaṇaṃ dṛṣṭvā,直译就是“见分别不生起相”。 -B、“不以妄见起相”,指的是见道登初地,只有ābhāsa的显现,不执ābhāsa为nimitta。 +C、“不以妄见起相”,指的是杂染种子还在,只是压制前六识暂时不生起的状态。 -D、“不以妄见起相”,是真的分别不生起。 ||“不以妄见起相”,梵文是vikalpasyāpravṛttilakṣaṇaṃ dṛṣṭvā,直译就是“见分别不生起相”。这句经文里的“分别不生起相”,是一个相,是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指,犹如修外道无想定,杂染种子还在,只是压制前六识暂时不生起,是指这个分别暂时不起作用的状态,把这个状态当作是分别不生起了。其实这是在分别状态下,暂时不让分别生起,不是真的分别不生起。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佛陀认为“不以分别起相待以言无”,并不是观察分别不生起的状态,而推断心外事物的不存在。 +B、外道的“分别角的有和无”,是在已经默认“角”是存在的前提下而产生的进一步的分别。 +C、只要凡夫误以为心外有事物,就是有角,那么不管分别此时是不是生起,不管分别此时起不起作用,其实都是在分别。 +D、理解了“外道分别牛角、兔角”是以角的存在为前提,就可以远离角的异与不异的二边。 ||“佛言:‘不以分别起相待以言无。”佛陀回答说,并不是观察分别不生起的状态,而推断心外事物的不存在。“何以故?彼以分别为生因故。以角分别为其所依,”为什么?因为分别是以误以为心外事物的出现为原因,也就是分别是依据“角”的存在而产生。“角”不管是牛角还是兔角,“角”代表的是误以为凡夫心外的事物。牛角代表心外事物的“有性”,兔角代表心外事物的“无性”。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只要凡夫误以为心外有事物,就是有角,那么不管分别此时是不是生起,不管分别此时起不起作用,其实都是在分别。“所依为因,离异不异。”正是理解了分别以角为所依的因,就远离了分别与角的异与不异的二边。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关于“牛有角、兔无角”的理解哪些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如果“分别”与“认为有兔角”没有关系,那就不是以认为“有角”为分别的因了。 +B、如果“分别”与“认为有兔角”没什么不同,那就好像因为真的“有角”而才生起分别。 +C、即便是凡夫以为存在的牛角,分析到最小时,也会发现牛角是不存在的。因此,认为与“牛有角”不同,而言“兔无角”,这样的认识决定没有道理。 +D、牛角和兔角其实都是不存在。 ||“大慧,若此分别异兔角者,则非角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佛陀说,大慧呀,如果分别与认为有兔角没有关系,那就不是以认为“有角”为分别的因了。如果分别与认为有兔角没什么不同,那就好像因为真的“有角”而才生起分别。“大慧,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其实,即便是凡夫以为存在的牛角,分析到最小时,也会发现牛角是不存在的。“异于有角言无角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因此,认为与牛有角不同而言兔无角,这样的认识决定没有道理。“二俱非有,谁待于谁?”牛角和兔角其实都是不存在,谁相待于谁呢? {依照经文“大慧,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著,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句经文是用“色法”与“虚空”作比喻,说明凡夫境界的“有性”与“无性”是相待的,不能分离的。 +B、“色”,梵文是rūpa,表示有质碍的物质存在。“分齐”,梵文是 pariccheda,意思是差别、不同。 -C、“虚空”,梵文是 ākāśa,表示无质碍的空间存在,这个“虚空”与实在的“色法”相待而立,与表示解构凡夫境界的空性的“空”——śūnya法义相同。 +D、执著色法产生的原因和形状,认为色法是离开虚空的存在,这是一种外道的观点。 ||前边的经文,用牛角有和兔角无,比喻凡夫境界的有性和无性。下边的经文是用“色法”与“虚空”作比喻,说明凡夫境界的有性与无性是相待的,不能分离的。“色”,梵文是rūpa,表示有质碍的物质存在。比如桌椅板凳,都是色法。“虚空”,梵文是 ākāśa,表示空间。桌椅板凳摆放于空间之中,注意,这个虚空,千万不要与表示解构凡夫境界的空性的“空”——śūnya相混淆,这个“虚空”与实在的“色法”相待而立。“分齐”,梵文是 pariccheda,意思是差别、不同。佛陀说,大慧呀,还有一种外道的观点,执著色法产生的原因和形状,又不能很好地了知虚空性的不同,就认为色法可以离开虚空而存在,于色法与虚空而生妄想。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色空分齐应如是知。”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虚空就是色法,虚空入于色法中,因此,色法也是虚空。 +B、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应知色法与虚空,一个是被放置的东西,一个是放置东西的地方,两者相待不相离,应该以色法和虚空,是这样的理由来区分这两者。 +C、“能持”,梵文是ādhāra,是处所的意思,就是一个放置东西的地方。 +D、“所持”,梵文是 ādheya,被放置的意思。 ||佛陀说,大慧呀,虚空就是色法,虚空入于色法中,因此,色法也是虚空。“能持”,梵文是ādhāra,是处所的意思,就是一个东西放置的地方。“所持”,梵文是 ādheya,被放置的意思。佛陀说,大慧呀,应知色法与虚空,一个是被放置的东西,一个是放置东西的地方,两者相待不相离。应该以色法和虚空,是这样的理由来区分这两者。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大慧,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不住虚空中,非彼无虚空。”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即使是四大种生起时,四大种各个的自相,尚未和合出事物,貌似四大种不再安住于虚空中,其实虚空也不是不在四大种之中啊。 -B、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只要以为心外有事物,即便只是四大种,那么四大种的有相与虚空的无相,就已然相待而建立了。 +C、佛陀在肯定四大种的真实存在性。 +D、佛陀认为真实存在的四大种与虚空是相待而建立。 ||佛陀说,大慧呀,即使是四大种生起时,四大种各个的自相,尚未和合出事物,貌似四大种不再安住于虚空中,其实虚空也不是不在四大种之中啊。意思就是只要以为心外有事物,即便只是四大种,那么四大种的有相与虚空的无相,就已然相待而建立了。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理解“大慧,兔角亦尔,观待牛角言彼角无。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微尘,又析彼尘,其相不现。”? |type="[]" coef="2"} +A、兔角是观待牛角而说兔角无。 +B、牛角分析到极微,再进一步分析极微,最终极微相也不能成立。 +C、“相待牛角而言兔角无”是悖论。 +D、只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而事物的有性和无性的相待推究到最后是悖论。 ||“大慧,兔角亦尔,观待牛角言彼角无。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微尘,又析彼尘,其相不现。彼何所待而言无耶?若待余物,彼亦如是。”佛陀说,大慧呀,同样的,兔角也是观待牛角而说兔角无。而牛角分析到极微,再进一步分析极微,最终极微相也不能成立。因此,凭什么说相待牛角而言兔角无呢?其他事物也是这样啊,只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而事物的有性和无性的相待推究到最后是悖论。如何解决呢?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只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事物的有性和无性的相待推究到最后是悖论,如何解决? |type="[]" coef="2"} +A、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远离以为心外有兔角、牛角、虚空、色法等等的二边分别。 +B、菩萨们应该思维分别之相,只是自心所现。 +C、应该入一切刹土,为菩萨们讲授自心显现的修行法门。 -D、应该思维凡夫境界的事物只是无自性的存在。 ||只要误以为心外有事物,事物的有性和无性的相待推究到最后是悖论,如何解决呢?看下边的经文,“大慧,汝应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及色所有分别。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分别之相,于一切国土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远离以为心外有兔角、牛角、虚空、色法等等的二边分别。佛陀说,你和菩萨们应该一起思维分别之相,只是自心所现;应该入一切刹土,为菩萨们讲授自心显现的修行法门。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哪些符合佛陀宣说的法义? |type="[]" coef="2"} +A、心显现出来的事物不存在,生起的只是心的显现。身体、财产和住处,也就是凡夫心外一切事物,只是众生的藏识的显现。 +B、“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些都是佛陀宣说的法义。 +C、分析到极微,就发现没有凡夫心外的色法可以分别,只能安立唯心,但是执邪见者是不相信的。 +D、佛陀所宣说的不是外道的境界,也不是声闻的境界,是如来自证的境界。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心所见无有,唯依心故起,身资所住影,众生藏识现。”佛陀又以偈颂体,把上面的核心法义重新表述一下。心显现出来的事物不存在,生起的只是心的显现。身体、财产和住处,也就是凡夫心外一切事物,只是众生的藏识的显现。实叉难陀译文中,“身资所住影”,这个“影”字是多余的。看第2个偈颂,“心意及与识,自性五种法,二无我清净,诸导师演说。”“心意及与识”,就是心、意、意识,就是识的三分法;八分法就是八识。“自性”,是三自性。这个偈颂的意思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些都是导师宣说的。导师就是佛陀。看第4个偈颂,“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分别,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分析到极微,就发现没有凡夫心外的色法可以分别,只能安立唯心,执邪见者不相信呐。看第5个偈颂,“外道非行处,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证之境界。”“救世”,是指佛陀。这个偈颂的意思是,不是外道的境界,也不是声闻的境界,佛陀所宣说的是如来自证的境界。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牛角与兔角的相待不成立,那么对于牛角有兔角无这件事儿,就不应该分别,因为以为心外有事物这个原因,就是不正确的。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若相待不成,待于有故言兔角无,不应分别。”如果牛角与兔角的相待不成立,那么相待于牛角有而言兔角无,因此,对于牛角有兔角无这件事儿,不应该分别。“不正因故,有无论者执有执无,二俱不成。”由于以为心外有事物这个原因,就是不正确的。 {观察分别的不生起,也就是没有看见过兔角,就推断兔角无,这是佛陀的观点。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非由相待显兔角无”因此,并非观察分别的不生起,也就是没有看见过兔角,而就推断兔角无。 {在经文中,佛陀用牛角有和兔角无,比喻凡夫境界的有性和无性。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前边的经文,用牛角有和兔角无,比喻凡夫境界的有性和无性。 {长与短等等观待,相互展转而生起。有性以无而成立,无性以有而成立。这段文字恰恰说明了,事物是相互观待的真实存在。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长短共观待,展转互相生,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长与短等等观待,相互展转而生起。有性以无而成立,无性以有而成立。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
楞伽经导读073/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