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63/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63/内容提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63''' '''2-08-03听闻正法如理思惟''' == 内容提要 == === 一、“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达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 === “复有沙门、婆罗门”,就是还有另外的一些沙门、婆罗门。显然这些沙门、婆罗门,是区别于前一段经文中的沙门、婆罗门的。前一段经文中的沙门、婆罗门,是不信受佛陀教法的外道修行者,而这段经文中的沙门、婆罗门,是听闻了佛法,依照佛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行的出家、在家的修行者。 有的朋友说,我听闻佛法之后,信受了“人生如梦,醒即解脱”。但怎么醒呢?还有的朋友说,我已经在教理上理解了,佛陀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转染成净,但怎么转呢?现在读到的这一段, 就是《楞伽经》中第一次出现的,比较系统细致地讲解如何修行,也就是如何“醒”,如何“转”的经文,请大家格外留意。 '''凡夫修行之两种观察:''' “观一切法皆无自性”。这里的“观”,梵文是darśana,是“观察”的意思。'''因此凡夫修行佛法的下手处是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一切法皆无自性”。'''“自性”,梵文是svabhāva,就是独立存在性。“无自性”,梵文就是niḥsvabhāva,就是没有独立存在性。关于无自性,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有过详细的解说,请大家温习。'''事物的存在就是自性的存在,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没有无自性的存在。观察事物无自性,就是观察事物没有真实的存在性。 ''' 佛陀在这里举了七个例子。 第一,空中云。在佛陀三时教法的经典里,空中云的比喻,是指空中云所显现出来的形象。有时看空中云的形象像一匹奔跑的马;有时看空中云像飞腾的龙;佛教徒更是喜欢惊呼:快看!这朵云像观世音菩萨!马上拍照发到朋友圈,声称菩萨显灵。其实这些形象都是看着像,实际根本不存在。 第二,旋火轮。第三,乾达婆城。第四,幻术。第五,阳焰。第六,水中月。第七,梦中所见。这六个比喻,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曾经都说明过了,都是假象,没有存在性。 佛陀教会我们凡夫修行的下手处,就是要像观察空中云、旋火轮那样,去观察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经文表述到这里,与二时教法没有区别,因为《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时教法的特点,体现在下一句经文,“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如水中月、梦所见,是不存在的,但是不存在,却在凡夫的感知上真实存在。为什么?因为凡夫以为的凡夫心外世界,不离圣者能见的凡夫心,是心的显现。注意,是显现,不是产生。那为什么会显现为貌似是心外的存在呢?因为无始时来,虚妄分别熏习的杂染种子,在种子现行时,是对过去的虚妄分别的展现与强化;就是无始以来,虚妄戏论习气显现的缘故,迷惑了凡夫,使得凡夫把似外显现的ābhāsa误执为心外的nimitta,这就是“取以为外”。 总结一下,学佛修行的下手处就是观察。第一,观察凡夫心外一切事物不存在,如幻、如焰、如乾达婆城。第二,观察是往昔虚妄分别的戏论习气的显现,才使凡夫误以为心外有事物存在,其实只是一场错觉。 === 二、“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 === “作是观已”,从实叉难陀的翻译来理解,就是做了上面所讲的两个观察之后,再做如下的修行。对照梵文原本,更准确的理解是,以上面说的两种观察为手段,进而做下边的修行。 下面的修行是什么呢?是“如是思惟恒住不舍”。“思惟”,梵文是vibhāvayiṣyanti。这里的“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就是要持续不断地“思惟”。 '''凡夫修行之五种思惟:''' 思惟什么?思惟五件事儿。 '''第一,断分别缘。'''就是思惟自心分别的心外事物的缘生缘灭,这件事儿是不存在的。 '''第二,离妄心所取名义。'''“名”,是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而为其起的名字,也叫“能诠”,梵文是abhidhāna。“义”,是凡夫安立名字之后,就一定认为有一个被这个名字所指代的真实存在的事物,也叫作“所诠”,梵文是 abhidheya。“离妄心所取名义”,就是思惟凡夫虚妄分别,而安立名言的“能诠”与“所诠”都是不存在的。 '''第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身”,就是众生的身体。“物”,就是众生的财物,就是生活必需品。“住处”,就是众生安住的地方。“身物住处”就是泛指凡夫心外的万事万物。要思惟“身物住处”这一切事物,不过都是阿赖耶识境界,都是藏识本身,都是藏识杂染种子现行的显现,并非是在藏识之外,另有“身物住处”等等的事物,就是唯识无境。既然唯识无境,那么就没有能所分离的分别状态下的能取和所取。 '''第四,无似相境界。'''“无似相境界”,对应的梵文是nirābhāsagocara。这句经文实叉难陀译本没有,求那跋跎罗译为“无所有境界”,菩提流支译为“入寂静境界”。无似相境界,就是要思惟凡夫之所以会执心外事物的存在,是因为有似外显现的似相(ābhāsa),对凡夫的迷惑,最终要达到没有ābhāsa显现的境界,才能彻底根除对心外事物的分别;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治好了,似毛的影都没有了,怎么还会可能把影误执为眼睛之外的毛呢? '''第五,无生、住、灭。'''就是思惟凡夫心外事物,从来压根就没有过生灭,有的只是没有凡夫心外事物的生灭,却误以为有凡夫心外事物生灭的错觉。 === 三、听闻正法,如理思惟 === 总结一下。这一大段经文的意思,就是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惟。大家能够理解吗?这就是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这就是思惟观察离诸分别。但是能够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惟的前提,必须是听闻到佛陀正法。如果根本没有听闻到佛陀“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的法义,怎么可以有如此的思惟呢?'''这五种思惟是在佛陀正见指导下的思惟,是如理的思惟。对凡夫而言,学佛首先要做好两件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 == 梵汉经文: == {{L2:2-8/003梵}} {{L2:2-8/003繁}} {{L2:2-8/003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L2:2-8/003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8/003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8/003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楞伽经导读063/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