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57/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57/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XXX】】=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根识”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根识”就是前六识,是独立于阿赖耶识之外的不同的分别功能。 +B、“根识”就是前六识,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阿赖耶识中杂染种子现行时所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 +C、“根识”这个“根”梵文是indriya,就是感觉器官。 +D、“根识”就是凡夫以为的感觉器官上生起的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根识”这个“根”梵文是indriya,就是感觉器官,比如眼根、耳根等等。“根识”就是凡夫以为的感觉器官上生起的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面讲过,在佛陀三时教法里,这六个识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阿赖耶识中杂染种子现行时所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 {依照经文“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里的“习气”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 +B、灭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修行。 +C、这里的“相灭”指“相的生灭”的“灭”,“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 +D、经文的意思就是: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表现为分别功能的前六识也就灭了。 ||“习气”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经文的意思就是佛陀说,大慧,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表现为分别功能的前六识也就灭了。这句话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中,指导修行的纲领性表达。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灭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这就是转染成净。这一句经文还有四个字,“是名相灭”。前面讲过,识有两种生灭,相续的生灭和相的生灭。这里的“相灭”就是相的生灭的灭,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能达到此种境界的是谁? |type="[]" coef="2"} -A、见道前的凡夫。 -B、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 +C、至少是登八地的菩萨。 +D、彻底“转染成净”的菩萨。 ||正是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而表现为分别功能的前六识才灭,杂染种子现行的相的生灭才灭。能够达到此种境界的是谁?至少是登八地的菩萨。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二时教法“心境俱空”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二时教法“心境俱空”,既空外境又空“心识”。 +B、二时教法空的“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立足于凡夫境界的、凡夫以为的凡夫的内在心识,必须要空。 -C、二时教法空的“心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又叫“六识”。 -D、二时教法“心境俱空”,空过头了。 ||二时教法“心境俱空”,既空外境又空心识。但二时教法空的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立足于凡夫境界的、凡夫以为的凡夫的内在心识,当然要空。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三时教法“心识不空”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三时教法的“心识”—— 前六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 -B、三时教法的“心识”——前六识,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六个识。 +C、三时教法的“心识”,就是前六识,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而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不能“空”,但要“转”。 +D、一旦“转染成净”,没有了杂染种子,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的前六识。 ||但是三时教法的前六识,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只是功能的表现,不是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六个识,而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不能“空”,但要“转”。一旦“转染成净”,没有了杂染种子,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的前六识。 {许多学习中观的人,认为“中观”的“心境俱空”是了义的,“唯识”的“空外境不空心识”是不了义的,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评价这个观点? |type="[]" coef="2"} -A、这个观点完全是正确的。 +B、“中观”对“唯识”的所谓不空心识,因而空得不彻底的批评,完全是误解,是不懂“唯识”的曲解。 +C、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与“唯识”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 -D、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比“唯识”更彻底、更了义。 ||千百年来,许多学习“中观”的人,认为“中观”的“心境俱空”是了义的,“唯识”的空外境不空心识,是不了义的。而且学“唯识”的人千百年来也以空外境不空心识,而在“心境俱空”的中观面前感到低人一等,始终摆脱不了“心识不空”这个心理阴影。通过这句经文的学习,大家就可以理解了,“中观”对“唯识”的所谓不空心识,因而空得不彻底的批评,完全是误解,是不懂“唯识”的曲解。其实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与“唯识”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 {“中观”与“唯识”在解构凡夫境界的彻底性上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二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空”,三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转”。 +B、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向凡夫说法,破增益的方法是“空”,所以对二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中观”,被人们称为“空宗”。 +C、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安立圣者能见的“藏识”而破增益,其方法不是“空”,而是“转”。 +D、圣者能见的“藏识”不空,所以对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唯识”,被后人称为“有宗”。 ||其实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与“唯识”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二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空”,三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转”。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向凡夫说法,破增益的方法是“空”,所以对二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中观”,就被人们称为“空宗”。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安立圣者能见的“藏识”而破增益,其方法不是“空”,而是“转”。圣者能见的“藏识”不空,所以对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唯识”,就被后人称为“有宗”。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历史上,学者们所持的“中观”与“唯识”的对立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type="[]" coef="2"} +A、中观学者批评唯识,只空境不空心。 +B、中观学者认为唯识由于心识不空,因此堕凡夫实有见。 +C、唯识学者批判中观,只是一味的空。 +D、唯识学者认为中观由于空过头而堕入顽空见。 ||许多中观学者批评唯识,只空境不空心。由于心识不空,因此堕凡夫实有见。另一方面很多唯识学者批判中观,只是一味的空,空过头而堕入顽空见。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造成“中观”和“唯识”对立关系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中观学者不理解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是立足于圣者境界才能安立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 +B、中观学者把阿赖耶识当成凡夫境界的事,所以觉得阿赖耶识也得空,这样的理解造成了中观批判唯识。 +C、中观学者不理解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不能空,但得转,转染成净之后,前六识也就不生起了。因此,唯识的不空心识,是不会堕入实有见的。 +D、唯识学者不理解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的特点,其实中观的空,是根本不可能空过头的。 ||对立关系就是相互批判的关系。前面讲了许多中观学者批评唯识,只空境不空心。由于心识不空,因此堕凡夫实有见。这种批评是不理解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是立足于圣者境界才能安立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就是不能空,但要转。转染成净之后,前六识也就不生起了。因此,唯识的不空心识,是不会堕入实有见的,中观批的无理。另一方面很多唯识学者批判中观,只是一味的空,空过头而堕入顽空见。这种批评是不理解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的特点,其实中观的空,是根本不可能空过头的。事实上,过去1500年来,中观传承的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由于惧怕解构世俗因果,而空的不彻底,半截子空。只敢在二谛上讲中观,不敢彻底地泯灭二边讲中观。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讲的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是千百年来主流中观学者根本就不敢接受、不敢认同的。因此,唯识学者对中观空过头的批评没有道理。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历史上,学者们所持的“中观”与“唯识”的融通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type="[]" coef="2"} +A、把中观和唯识这“空有二宗”,当作寻求中道的工具。用中观的“空”对治凡夫的“有”;以唯识的有,纠中观的空。 +B、把中观与唯识作为修行的次第来调和二者。认为唯识比中观了义的学者,认为先要修中观,再修唯识。而推崇中观的学者,认为修唯识是修中观的基础,先要修唯识,再修中观。 -C、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对治关系。 -D、中观与唯识,也只是大乘佛法中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次第关系。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在历史上,有人把中观和唯识这“空有二宗”,当作寻求中道的工具。作为凡夫肯定是实有见,因此要学中观,用中观的“空”对治凡夫的“有”。但是用中观不断地空,担心空过头,担心偏于空,为了纠偏要放下中观,而学唯识,以唯识的有,纠中观的空。学唯识日久,认为又会堕入有见,再放下唯识而学中观。用中观的“空”对治学唯识造成的“有”。就这样,学学中观,再学学唯识;学学唯识,再学学中观,在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之间,寻求不空不有的中道。历史上有人就以此为高明而津津乐道。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观的空,是空什么?唯识的有,是什么有?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对治关系。更何况中观的空怎会空过头?!唯识的有怎会堕实有?!再举第二个例子,把中观与唯识作为修行的次第来调和二者。比如认为唯识比中观了义的学者,认为先要修中观,再修唯识。而推崇中观的学者,认为修唯识是修中观的基础,先要修唯识,再修中观。更有人融通小乘,建立所谓“修行五次第”:第一次第,修小乘声闻法;第二次第,修唯识;第三次第,修自续中观;第四次第,修应成中观;第五次第,修他空见如来藏,把佛陀三时教法当作修行的次第来安排。其实小乘不是修大乘的基础;中观与唯识,也只是大乘佛法中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次第关系。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中观”与“唯识”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对治关系。 +B、中观与唯识,也只是大乘佛法中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次第关系。 +C、中观与唯识之间的关系的误解,核心就是不理解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说法的“立足点不同”这个关键点,能够理解这个立足点不同,其余问题都好解决。 +D、中观是立足凡夫境界安立的名言系统,唯识是立足圣者境界安立的名言系统,两者的立足点不同,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 ||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对治关系。中观与唯识,也只是大乘佛法中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次第关系。中观与唯识之间的关系的误解,核心就是不理解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说法的“立足点不同”这个关键点,能够理解这个立足点不同,其余问题都好解决。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表现为分别功能的前六识也就灭了,这句话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中,指导修行的纲领性表达。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表现为分别功能的前六识也就灭了,这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中,指导修行的纲领性表达。 {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灭了,这就是“相续灭”。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当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当然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灭了,这就是“相灭”。 {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区别,中观“心境俱空”属于“空宗”,唯识“心识不空”属于“有宗”,“空有二宗”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佛教界精英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中观”属于“空宗”,“唯识”属于“有宗”,在过去的1500年来,“中观”与“唯识” 这“空有二宗”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佛教界精英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修行可以分为“五次第”:第一次第,修小乘声闻法;第二次第,修唯识;第三次第,修自续中观;第四次第,修应成中观;第五次第,修他空见如来藏。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认为唯识比中观了义的学者,认为先要修中观,再修唯识。而推崇中观的学者,认为修唯识是修中观的基础,先要修唯识,再修中观。更有人融通小乘,建立所谓“修行五次第”:第一次第,修小乘声闻法;第二次第,修唯识;第三次第,修自续中观;第四次第,修应成中观;第五次第,修他空见如来藏,把佛陀三时教法当作修行的次第来安排。 {小乘佛法是修大乘佛法的基础,中观是修唯识的基础。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其实小乘不是修大乘的基础;中观与唯识,也只是大乘佛法中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次第关系。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
楞伽经导读057/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