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114/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目录
1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114
1.1
一、填空题
1.2
二、在线测试题
1.2.1
选择题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114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自证圣智行相”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遵循随顺无有分别的教诲,独处隐居,以内自觉智观察,不随他人而得悟入,远离分别之见。
B、以此精进修行,一步步向上,以至证入佛地,就是自证圣智行相。
C、以了知“缘生性空”的法理为导引,而悟入人无我之见,就是自证圣智的行相。
D、以了知“分别是虚妄”的法理为导引,而悟入无分别之见,就是自证圣智的行相。
2
依照经文“云何名一乘行相?谓得证知一乘道故。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大慧!此一乘道惟除如来,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一乘行相就是能够证知一乘道。
B、证知一乘道就是由于确认能取与所取分别的虚妄不实,不再生起分别。
C、对一乘的觉知,除了如来,其他外道、声闻、缘觉和梵天等等都不曾获得。
D、对一乘的觉知,除了如来、菩萨、声闻和缘觉也曾获得。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大慧!声闻、缘觉无自般涅槃法故,我说一乘。以彼但依如来所说调伏、远离,如是修行而得解脱,非自所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对于一切声闻和缘觉,由于他们自己不能获得究竟涅槃之法,佛陀不向他们说一乘法。
B、实叉难陀译“我说一乘”,对照梵文原本应该是“我不说一乘”。
C、一切声闻和缘觉,如来以教导行持戒律和远离分别而得解脱,不是自己就能解脱。
D、一切声闻和缘觉,如来以教导行持戒律和静定而得解脱,不是自己就能解脱。
4
依照经文“又彼未能除灭智障及业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是故,我说以为三乘。”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一切声闻和缘觉由于不能断除所知障。
B、一切声闻和缘觉由于不能断除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习气种子。
C、一切声闻和缘觉由于不能觉知“法无我”,不能从“不思议变易死”获得证悟。
D、因而佛不向一切声闻和缘觉宣说一乘,而说三乘。
5
依照经文“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已,于出世上上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普使满足,获不思议自在法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只有断除未现行的杂染习气种子,觉知“法无我”,才会永绝烦恼习气;才会远离修行声闻所获得的如酒醉般的三昧定境。
B、在证得的阿罗汉的清净无漏界中醒过来之后,再在真正出世间的清净无漏的菩萨界中,修诸福慧功德,获得圆满自在,不思议法身,也就是成佛。
C、佛陀把声闻灭尽定比喻为“醉酒状态”。说明阿罗汉只有从酒醉状态醒过来,再修菩萨道,才能成佛。
D、声闻灭尽定就是真正出世间的无漏界,依此修行,获得圆满自在,不思议法身。
6
依照经文“又彼未能除灭智障及业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是故,我说以为三乘。”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于“不思议变易生死”下列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A、不思议变易生死就是凡夫感知到的六道轮回中的生死。
B、不思议变易生死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相续生灭。
C、不思议变易生死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的生灭。
D、证阿罗汉同样断除了分段生死,但不思议变易生死并未舍离,等同大乘的见道登初地。
7
依照经文“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只要虚妄分别生起了,对于这些乘来说都是不究竟的。
B、当心被“转依”完成的时候,就会领悟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乘和修行乘的众生。
C、佛陀说的三乘都是对凡夫而言的方便说。登八地回头看,根本没有这些乘。
D、心是转灭,不是转依。
8
依照经文“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譬如海中木,常随波浪转,声闻心亦然,相风所漂激。”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三种解脱指“空、无相和无愿”。
B、佛陀说,有三种解脱和“法无我”,能够修行三解脱而证“法无我”。智慧与烦恼就是平等的,以解脱而两者皆舍离。
C、声闻不证“法无我”,执心外有事物,因而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的种种的相所转。
D、佛陀说,如同大海中的木头随波浪而飘荡,愚痴的声闻随外相而飘荡。
9
依照经文“虽灭起烦恼,犹被习气缚,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声闻虽然远离了显现烦恼,但依然被习气烦恼所缠缚。
B、声闻远离了显现烦恼,也不被习气烦恼所缠缚。
C、声闻被如同酒一样的三昧定境所醉,住于它的无漏界中,“无漏”就是无烦恼。
D、阿罗汉的无烦恼是无习气烦恼,是压制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
10
依照经文“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声闻证得的无显现烦恼的境界,其实并未到达究竟处。
B、声闻证得的无显现烦恼的境界,已达究竟处。
C、声闻住于无显现烦恼的境界,也可以从这个定境中出来。
D、声闻以他证得的定境的三昧之身,乃至多劫都不能真正觉醒。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佛陀宣讲了人天乘、小乘、大乘三种乘。
正确
错误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佛陀说,犹如酒醉之人,由于酒醒才能觉悟,声闻酒醒之后也可以证得佛的法身。
正确
错误
分类
:
楞伽经辅导
楞伽经自测
楞伽经自测初级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打印版本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引用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