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83/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目录
1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83
1.1
一、填空题
1.2
二、在线测试题
1.2.1
选择题
1.2.2
判断题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83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五法”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正智,梵文是samyagjñāna,就是由“杂染”部分的分别“识”,转为清净部分的无分别的“智”。
B、名,梵文是nāma,就是名字、名言。
C、相,梵文是ābhāsa,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显现出的似毛的影,就是“似相”。
D、分别,梵文是saṃkalpa,就是虚妄分别,也译为二边见。
E、真如,梵文是tathatā,就是圣者亲证的真实性。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五法”与“三自性”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有哪些?
A、“名”是遍计所执自性,“相”是依他起自性杂染部分。
B、“正智”和“如如”从无能所的角度划分,都是圆成实自性。
C、“妄想”是依他起自性杂染部分,真如是依他起自性清净部分。
D、“正智”和“如如”从无能所的角度划分,都是依他起清净部分。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五法可以分为两组:名、相和妄想是一组,正智和如如是一组,对这两组分类总结正确的有哪些?
A、名、相和妄想这一组特征是杂染;正智、如如这一组特征是清净。
B、安立名、相和妄想,目的是破增益;安立正智和如如,目的是补损减。
C、名和相,是凡夫误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
D、如如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但凡夫见不到。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凡夫见不到“如如”?
A、因为凡夫不具有天眼。
B、因为凡夫妄想名和相是存在的,妄想名和相的存在,是见证如如的障碍。
C、因为凡夫没有转妄想为正智,只有了达名和相根本不存在,解构了见证如如的障碍,正智才能攀缘如如,进而趋于佛地。
D、因为凡夫没有生到佛国净土中。
5
依照经文“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段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佛陀说“大慧呀,这就是要很好思维的,叫作五法和三自性的法门,这是自内证圣智的行处,你和其他菩萨们于此法门应该努力修学。”
B、经文说“五法和三自性,是自内证圣智行处”,这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的三时了义教法。
C、二时教法中没有“五法”和“三自性”,这是三时教法与二时教法的不共,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立足点不同,不能混学、混讲。
D、五法自性相法门是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所以这只是佛陀针对地上菩萨讲的修行方法,不是对凡夫讲的,凡夫不用看、不用学。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五法、三自性和八识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五法和三自性都是对凡夫和圣者境界的全面概括,五法和三自性都涵盖凡圣一切法。
B、五法是对凡夫境界的全面概括,三自性涵盖凡圣一切法。
C、八识或者说藏识,就不是对凡夫和圣者境界的全面概括。
D、八识或者说藏识是对凡夫和圣者境界的全面概括。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藏识是转凡成圣的枢纽机制,藏识对应于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藏识要解决哪两个问题?
A、遍计所执自性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可为什么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却在凡夫感知里存在的那么真切?这个凡夫的错觉是怎么产生的?解决这个错觉的产生机制问题,就是安立藏识的目的。
B、如何“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藏识为圣智,也就是“转”妄想为正智,这是修行的要害。正智就是五法中的一法,对应于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以正智攀缘真如而成佛。
C、如何“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识成智”,就是阿赖耶识转为真如。
D、安立藏识的目的,就是解决凡夫境界是怎么产生的。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哪些属于对阿赖耶识和真如的误解?
A、阿赖耶识转为真如。
B、真如原本如此,本来如此,是“无为法”,不是由阿赖耶识转变而来。
C、真如受无明熏染而变成了阿赖耶识,就是真如可以转变为阿赖耶识。
D、真如不生万法,真如也不生虚妄分别。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阿赖耶识”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因为是圣者才能见,所以就说明了阿赖耶识是超出了凡夫可以想象和理解的。
B、佛陀慈悲,为度众生勉强安立阿赖耶识这个名言,权且比附凡夫境界,为凡夫近似地描述阿赖耶识,这都只是说法的方便。
C、佛陀慈悲,为度众生安立阿赖耶识这个名言,比附凡夫境界,为凡夫描述阿赖耶识,因此凡夫可以随意的去猜测、揣度阿赖耶识。
D、凡夫在学习、领受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的时候,切忌用凡夫认知凡夫境界的模式去猜测、去揣度。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凡夫用凡夫的知见臆度、揣测阿赖耶识,这都属于戏论,下列哪些内容属于这类戏论?
A、阿赖耶识是从哪里来的?阿赖耶识中的第一颗杂染种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用凡夫的认知去臆度圣者境界而产生的问题。
B、有人问是最先有杂染种子,而后有现行的kṛ呢?还是最先有虚妄分别的kṛ,而后有熏习下的杂染种子呢?这就是把凡夫境界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移植到了圣者境界的阿赖耶识。
C、有人问是每一个众生各有一个阿赖耶识呢?还是所有众生共有一个阿赖耶识呢?这就是把凡夫境界的一与异的二边分别见,移植到圣者境界而导致的问题。
D、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既然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因此空虽不能空,必须得转——转识成智。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五法中的正智和如如是圆成实自性。从正智亲证如如,正智与如如无分别、无能所的角度,把正智划归入圆成实自性。
正确
错误
2
正智是从“有为法”的藏识转染成净而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智因此也可以划归于依他起自性,是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
正确
错误
分类
:
楞伽经辅导
楞伽经自测
楞伽经自测初级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打印版本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引用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