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53/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目录
1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53
1.1
一、填空题
1.2
二、在线测试题
1.2.1
选择题
1.2.2
判断题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53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金刚等诸山,幻梦渴爱譬?”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经文中的“渴爱”一词,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渴爱”梵文是mṛgatṛṣṇā,就是凡夫的渴望、欲望和贪爱。
B、“渴爱”梵文是mṛgatṛṣṇā,就是鹿的欲望,鹿的贪爱,也译作“鹿渴”。
C、“渴爱”梵文是mṛgatṛṣṇā,是一个复合词,mṛga就是鹿,tṛṣṇā就是欲望、贪爱。
D、“鹿渴”的意思就是:在荒漠上很渴的鹿,看见远方好像有水,就朝着似乎有水的方向奔跑,遗憾的是根本没有水,只是由于光线的作用造成的,看起来好像有水的错觉。这个看起来有,实际根本没有的水,这就叫mṛgatṛṣṇā。
2
依照经文“诸云从何起?时节云何有?何因种种味,女男及不男。”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云从什么地方升起?为什么会有六个季节?
B、云如何而有的?四季是如何而有?
C、为什么食品会有种种味道?为什么会有女人、男人和两性人?
D、为什么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味道?为什么会有女人、男人和两性人?
3
依照经文“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解脱是去了什么地方?又是谁曾被捆绑?又是谁在解脱?
B、解脱是去了什么地方?谁让你被束缚?又是谁能让你解脱?
C、禅定有哪些不同境界?什么是神通变化?什么是外道?
D、什么是修禅者的境界?什么是佛的化身?什么是外道?
4
依照经文“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云何转诸见?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什么是无因生?什么是因生果?如何能转变种种凡夫的见解?
B、无作是怎样从无到有的?所显现是怎样消失的?
C、凡夫的思量计度是怎样升起的?怎样才能转清净?
D、怎么增长自己的正念?怎么净化自己的妄念?
5
基于《楞枷经导读》课程内容,“所作云何起?云何而转去?”中的“所作”梵文是kriyā,是“造作、造业”的意思,来源于动词词根“kṛ”,下列对经文中的“所作”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个所作的“作”指的就是一般的工作。
B、这个所作的“作”,专指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特别是现行中的分别。现行,这个词的一种梵文的表达就是“kriyā”。
C、所谓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把“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件事情就是“kriyā”。
D、实叉难陀翻译为“所作”,加了一个“所”字,体现了凡夫误执心外有“离能”之“所”,误以为能所分离。
6
经文“所作云何起?云何而转去?”中的梵文kriyā译为“所作”,akriyā译为“无作”,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此处经文中的“有作”、“无作”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无作”就是不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执为心外的"毛",不去分别,这就是“无作”。
B、“所作”的是凡夫,“无作”的是圣者。
C、以为nimitta(外相)存在,就是“所作”。知道只是似相(ābhāsa),而无外相(nimitta),就是“无作”。
D、学佛修行,首先就是要从“所作”的凡夫转为“无作”的圣者。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云何断诸想?云何起三昧?”中的“想”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想”,梵文是saṃjñā,是认识、认知的意思,指的是凡夫对凡夫境界的错误认识、错误认知。
B、这里的“想”与《金刚经》中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相”梵文相同,都是saṃjñā。
C、“我相”其实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与其说“无我相”,不如说无的是没有我相,却误以为有我相的这个错误认识,就是“无我想”,这就是“断除想”。
D、“断除想”就是修什么都不想。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云何断常见?云何心一境?云何言说智?戒种性佛子?”中“常见和断见”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二时教法中,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这个产生的事物永恒不灭,那更是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它灭了,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断见。
B、三时教法中,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就是常见。
C、三时教法中,不承认有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是断见。
D、常见和断见都是佛法正见。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经文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云何断常见?云何心一境?云何言说智?戒种性佛子?”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什么是常见和断见?什么是心得定?什么是言说、智慧、戒律、种性和佛子?
B、“云何称理释?云何师弟子,众生种性别,饮食及虚空,聪明魔施设?”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什么是道理和解释?什么是老师和弟子?什么是各种众生?什么是饮食和天空?什么是聪明和魔障?什么是为名言安立?
C、“云何树行布?是汝之所问。何因一切刹,种种相不同,或有如箜篌,腰鼓及众花,或有离光明,仙人长苦行?”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为什么会有树木的排列?这是你的提问。为什么国土有不同的形状?如箜篌、腰鼓和花形?为什么有的国土失去了光明?为什么有长苦行仙人?
D、“或有好族姓,令众生尊重,或有体卑陋,为人所轻贱,云何欲界中,修行不成佛?”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为什么会有族姓世系?为什么会有卑陋人?为什么不能在欲界成正觉?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何故名僧伽?云何化及报,真如智慧佛?”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僧伽,简称“僧”,是指比丘或比丘尼的团体,也称僧团。
B、“比丘或者比丘尼可以是指个体出家人,我们可以说一位比丘或一位比丘尼。不能说这是一位僧人,这就是比丘和僧的区别。
C、“比丘或者比丘尼可以是指个体出家人,我们可以说一位比丘或一位比丘尼。也可以说这是一位僧人,比丘和僧没有区别。
D、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什么是化身佛、报身佛和法身佛?什么是僧团?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佛菩萨严饰?云何诸妙山,仙达婆庄严?”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经文的理解应是:为什么菩萨妙好庄严?为什么仙人乾达婆装饰胜妙的山?
正确
错误
2
现行就是“显现”与“分别”,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把这个“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把“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件事情就是“kriyā”,实叉难陀翻译为“所作”。
正确
错误
3
“所作”的是凡夫,“无作”的是圣者。以为nimitta(外相)存在,就是“所作”。知道只是似相(ābhāsa),而无外相(nimitta),就是“无作”。学佛修行,首先就是要从“所作”的凡夫转为“无作”的圣者。
正确
错误
4
“而于色究竟,乃升等正觉?云何世间人,而能获神通?何因称比丘?”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为什么要在色究竟天才能获得成就?什么是世间神通?怎样才能成为比丘?
正确
错误
5
“云何使其心,得住七地中?此及于余义,汝今咸问我。”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什么是七地心?佛子呀,你问了这些问题,还有无量无数的问题。
正确
错误
分类
:
楞伽经辅导
楞伽经自测
楞伽经自测初级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打印版本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引用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