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 <onlyinclude>往来,佛教术语,梵文待查,指声闻乘修行者还要往来于欲界受生,《金刚经》中说,声闻二果斯陀含就叫一往来,还要在欲界受生一次,声闻三果阿那含就叫不来,不再需要往来于欲界修行,可以安住于色界或者无色界,虽然可以不再欲界往来,可还不是涅槃。<re …642字节(16个字) - 2022年1月6日 (四) 14:41
- <onlyinclude>性自性,佛教术语,“性”,梵文是bhāva,就是存在。性自性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存在。比如,不管是奔驰、宝马还是特斯拉,都是车;不管是老张、老李或老王,都是人。这车、人就是“性自性”。性自性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存在事物的共相,共相的存在就是性自性。<ref>于晓非. …676字节(18个字) - 2022年1月6日 (四) 14:41
- …行,通过受三皈依戒成就信根,坚信四圣谛,修五停心观等,进第五地的戒定慧三学的成就。再进入声闻乘的见道位,声闻乘的第七地到第十地,分别对应的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果位<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p …趟,这是小乘的二果<ref>于晓非.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213-214.</ref>。声闻二果斯陀含就叫一往来,就是还要在欲界受生一次<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51 …21 KB(432个字) - 2022年1月9日 (日) 04:51
- …信根,坚信四圣谛,修五停心观等,进第五地的戒定慧三学的成就。再进入声闻乘的见道位,这就是声闻乘的第六地。声闻乘的第七地到第十地,分别对应的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果位。<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0讲. htt …那含果、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声闻乘中最高的成就者。须陀洹果、须陀洹译为入流,又名预流,意即初果,是小乘见道位,见人无我,也就是见“轮回无我”。斯陀含果、斯陀含译为一来,即第二果,还要来欲界受生一次,所以叫一来。阿那含果、阿那含译为不来,即第三果,不来欲界受生,所以叫不来。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为无学,即第四果 …16 KB(94个字) - 2022年1月9日 (日) 04:05
- …/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因此声闻乘证“人无我”,相比外道而言可以称为圣者,也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等诸圣人<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1讲. ht …]:080讲.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jp/43477048/.</ref>最后进入声闻乘的四果,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果。<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FM,2021.07[2021.08.20]:081讲. http …18 KB(496个字) - 2022年1月10日 (一) 10:19
- …是什么的问题,这个讨论的话题,称为本体论的哲学话题。探究世界本原的问题,一度成为支配整个古希腊哲学的最核心的话题。本体论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莱布尼茨等。 …是水,有人说这个解释太粗糙了;有的哲学家说世界的本质是火;也有人说世界的本质是土。毕达哥拉斯说世界的本质是数。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家兼哲学家,因此毕达哥拉斯认为水、火、土这些理论太粗糙。 …22 KB(17个字) - 2022年1月10日 (一) 11:33
- …是广袤,不能思想。两种实体彼此完全独立,互不决定。B.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尔关于两个实体的学说,认为意识同广延是物质自然界这一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T.霍布斯也否认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认为思维着的实体是物质,心理作用、意识状态是物质实体运动产生的现象。J.洛克把观念即意识理解为心灵在本身中的知觉者、人们思维时 …12 KB(20个字) - 2022年1月10日 (一) 11:07
- …是广袤,不能思想。两种实体彼此完全独立,互不决定。B.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尔关于两个实体的学说,认为意识同广延是物质自然界这一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T.霍布斯也否认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认为思维着的实体是物质,心理作用、意识状态是物质实体运动产生的现象。J.洛克把观念即意识理解为心灵在本身中的知觉者、人们思维时 …12 KB(20个字) - 2022年1月9日 (日) 04:01
- …道也。所以法身清净。犹若虚空。空亦无空。有何得有。有本不有。人自着有。空本不空。人自着空。离有离空。清净解脱。无为无事。无住无着。寂灭之中。一物不作。斯乃菩提之道。然涅盘之道。果不在于有无之内。亦不出于有无之外。若如此者。即入道之人。不坏于有。亦不损于无像法住持。但假施设耳。是故体空无相。不可为有。用之 …。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如无求。真为道行。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理此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则行檀舍施。心无悋惜。达解三空。不 …39 KB(9个字) - 2022年1月11日 (二) 06:24
- …:《金刚经》导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20:065.</ref>声闻乘的修行次第有十地的划分,声闻乘的第七地到第十地,分别对应的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果位,<ref>于晓非.于晓非《楞伽经》导读[OL].上海:喜马拉雅,2021[2021.08.20]:080讲.https://w …9 KB(242个字) - 2022年1月9日 (日) 06:22
- 胜鬘夫人,出生在佛陀时代中印度的憍萨罗国,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后唯一的女儿,是阿踰闍国友称王的王妃。是佛教四众弟子中的优婆夷,是在家信众的模范。胜鬘夫人聪明通敏,因受父母的影响而皈依佛陀,且得到佛陀的授 …修行!当知是人已于过去无量佛所亲近承事、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植众德本,曾闻般若波罗蜜多,闻已受持、思惟、读诵、为他演说、如教而行,或于此经能问能答,由斯福力今办是事。”<ref>引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97)<初分难闻功德品第三十九>。</ref>经文开示,为他人演说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在过去无 …15 KB(46个字) - 2022年1月11日 (二) 06:30
- …教开始与怛特罗(Tantra)结合而趋向神秘化,称为密教。8世纪之后,佛教日趋式微,在伊斯兰入侵的打击之下,于13世纪初在印度消亡。19世纪时佛教又从斯里兰卡等国回传。 …21 KB(144个字) - 2022年1月9日 (日) 11:46
- …地(干慧地、性地)、声闻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其中,凡夫地、声闻地和辟支佛地属于小乘,声闻地又包括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等内容;菩萨地、佛地属于大乘。虽然在名称上菩萨地排在声闻地和辟支佛地之后,但并不代表大乘的修行要首先修行小乘佛法,这一点值得注意。 “薄地者,或须陀洹,或斯陀含,欲界九种烦恼分断故;于菩萨,过阿鞞跋致地乃至未成佛,断诸烦恼,余气亦薄。<ref>《大智度论》卷75 (CBETA 2021.Q3, T25,… …43 KB(684个字) - 2022年1月11日 (二) 06:24
- …要难点,并且是能够开始学佛的必要条件。然而相信大家一定同意,成为一个世俗道德标准所认同的“高尚的人”,也是其他学问所要求的,比如儒家,道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当然也包括科学。但是什么是佛法学习入门的不共,什么是学习佛法的独特难点呢?这位大师并未说明。 …10 KB(82个字) - 2022年1月11日 (二) 06:24
- 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Biruni)评论说:“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皇帝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要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 …11 KB(131个字) - 2022年1月11日 (二) 06:24
- 依据《解深密经》经文:“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nà)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 …14 KB(21个字) - 2022年1月9日 (日) 12:15
-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 …18 KB(303个字) - 2022年1月7日 (五) 07:33
- …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 …13 KB(122个字) - 2021年11月18日 (四) 13:19
-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 …deva )之略称。意译为天(乃天人之天,非天空之天),又称圣天。三世纪时南印度人。印度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龙树的弟子,禅宗西天第十五代祖师,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婆罗门种姓,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提婆以智辩著称,常与外道辩论,后被外道杀害。有著作《四百论》、《百论》、《百字论》等流传下来。《南海寄归内法 …56 KB(542个字) - 2022年1月9日 (日) 11:12
- …m/renwenjp/43477048/. </ref>《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第五》判教经文[13]:“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 …20 KB(143个字) - 2022年1月11日 (二)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