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菩提心

留言 | 贡献2023年7月4日 (二) 09:3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梵文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大乘佛法修行就是一个觉的心不断地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这个觉的心,在大乘佛法里就叫菩提心。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解读,比如在性空和空性的不同层次解读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的要害,《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净名百科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梵文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大乘佛法修行就是一个觉的心不断地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这个觉的心,在大乘佛法里就叫菩提心。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解读,比如在性空和空性的不同层次解读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的要害,《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二时教法般若经说菩提心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都生起了才算是生起了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修行大乘佛法者,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结果是增加福德,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也叫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一个方面。胜义谛菩提心,就是在“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愿的驱使下,在切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要生起一个心:观一切法是空度,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从来没有众生被灭度。通俗地讲就是,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是菩提心的另一方面。 依照二时教法的般若经,菩提心由两个方面组成,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以二时教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教理体系来解读两种菩提心。 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即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结果是增加福德。大乘佛法的修行者,见到众生有苦难,必须要帮,这个必须要帮的心,就叫做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也叫作“发愿心”,这样度化众生的愿心,有比如四宏誓愿这样的共愿,还有像弥陀别愿、药师别愿这样的别愿。需要注意的是,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生起了,才算生起了菩提心。佛法讲“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心和福德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是有观修方法的,在《金刚经导读》中,于晓非老师给出了两种修世俗谛菩提心的观修方法:大根器,有胆量和勇气的众生,可以选择做“吸众生黑气”这种菩提观想来修;对于更多的普通修行者,可以选择修“四无量心”来修。 胜义谛菩提心,就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世俗谛菩提心的心愿的驱使下,在出手帮助一个苦难众生的时候,在切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还要生起一个心,他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一切法是空:能帮者是空,被帮者是空,帮的过程依然是空,在空上帮,帮了还要当没帮;观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这个帮了还要当没帮,度了还要当没度的心,就叫做胜义谛菩提心。用《金刚经》表达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菩萨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的当口,要观“实无众生得灭度”,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这是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有观修方法的,在四重二谛第一组二谛的法义层次上,即性空的层次上,要观五蕴是空。世间万法,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把它观成就,就是在性空层次上发起胜义谛菩提心;在四重二谛第二组二谛的法义层次上,即在空性的层次上,要观“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是无相发心,是真正的“胜义谛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发菩提心。 二时教法讲不二,大乘佛法的修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在二时教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法义层次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只要见到众生有苦难,在世俗谛上,他必须生起帮助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在胜义谛上,他要观是在空上度众生,帮了还得当没帮,增长着智慧。只有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发起了,才算是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才算是做到了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心和智慧不二。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的要求。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在二时教法中,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是菩提心的两个方面。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他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而且切切实实灭度了一切众生,这是从世俗谛而言。但是在胜义谛上、在“离言空性”上,佛陀要说,菩萨者非菩萨,众生者非众生,一切是空,根本就没有能度和所度,所以要观“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


参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