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
三个自性
- 第一个自性parikalpita-svabhāva,实叉难陀译为妄计自性,玄奘法师译为遍计所执自性。
- 第二个自性paratantra-svabhāva,实叉难陀译为缘起自性,玄奘法师译为依他起自性。
- 第三个自性pariniṣpanna-svabhāva,实叉难陀译作圆成自性,玄奘法师译为圆成实自性。
自性(svabhāva)——在佛教里这个自性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由于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讲三个自性就是三种存在。
遍计所执自性
♦ 遍计所执自性,就是遍计所执的存在。这是什么存在? 这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存在,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而无明凡夫非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 “遍计所执”的这个“计”对应的梵文是kalpita,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是“分别”。“分别”就是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kalpita就是“所执”,就是把心内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执为心外就叫“所执”。
- 前缀pari,就是“普遍”的意思,就是这个分别、这个“所执”是普遍的。谁的分别是普遍的?意识,这个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的这个意识的分别是普遍的。
♦ 说遍计所执是存在,只是凡夫固执地认为的它存在;说它不存在,是圣者认为它不存在。因此遍计所执自性是凡夫认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仅仅从凡夫认为它存在,姑且把它叫做自性。
圆成实自性
释义
圆成实自性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
事上定义圆成实自性
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在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三时教法中,表诠、直陈,给它起名真如、如来藏心,还有圆成实自性,这是圣者认为的真实存在,但凡夫见不到。 注意,这是在事上定义圆成实自性。
理上定义圆成实自性
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是圆成实自性,这是有些经典中对圆成实自性的一种遮诠定义。
♦注意,在理上的定义是方便说,事上的定义才是究竟说。 ♦《楞伽经》对圆成实自性的表述是事上的,不是理上的,《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对圆成实自性的定义是,圣者的自证圣智所行真如。这个真如是圆成实自性,又名如来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