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45/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目录
1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45
1.1
一、填空题
1.2
二、在线测试题
1.2.1
选择题
1.2.2
判断题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45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云何起计度?”,就是凡夫误以为处于分别状态下的这个思维活动怎么生起的。
B、“云何净计度?”,就是凡夫如何净化自己的妄念。
C、“云何起计度?”,就是凡夫怎么生起清净的正念。
D、“云何净计度?”,就是如何才能从误以为的分别状态下的思维活动转成无分别。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tark”是“推测、推断、猜想”的意思,由这个动词词根引申出名词“tarka”,以下哪些翻译不符合“tarka”这个词的本意,容易导致误解?
A、tarka古代译师译为“计度”、“臆度”或者“思量”,经文“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这里的“臆度”梵文就是tarka。
B、求那跋陀罗把tarka这个词译为“念”。
C、菩提流支把tarka这个词译为“觉”。
D、有人把tarka这个词当成凡夫遇事情时,利害抉择的“心”。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求那跋陀罗译为“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容易使人产生哪些误解?
A、把tarka“计度”,理解成凡夫的普通的念头、心念、妄念。
B、把“净其念”理解成净化自己的妄念。
C、把“念增长”理解成增长自己的正念。
D、把“念”分为了妄念和正念,与修习禅定联系起来,以禅定“去妄念”,以禅定“长正念”。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是对菩提流支译本“云何净诸觉?何因而有觉”,产生的误解?
A、“云何净诸觉?”,就是如何清净我们的觉悟呢?
B、“何因而有觉?”,就是我们的智慧和觉悟是从哪儿来的呢?
C、tarka是智慧和觉悟的意思。
D、tarka——计度,是凡夫的虚妄分别,把tarka解释成了智慧和觉悟,正好反了。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tarkavijñapti”这个复合词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vijñapti是前面课程中讲过的梵文vijñaptimātra——唯分别的“分别”。
B、vijñapti是前面课程中讲过的梵文vijñaptimātra——唯识的“心识”。
C、tarkavijñapti连用组成复合词是“计度分别”。
D、tarkavijñapti表示这个“计度”其实就是“分别”,强调分别状态下的凡夫的思维活动,重点在“分别”。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云何起迷惑”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迷惑”梵文是bhrānti,动词词根是bhram,这个动词的意思是“困惑”、“错误”、“混乱”。
B、由动词词根bhram衍生出了名词bhrānti,古代译师译作“迷惑”、“迷惑法”、或者“妄法”。
C、这里的“迷惑”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迷惑”。
D、“云何起迷惑”意思是:凡夫误以为的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是怎么生起的?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云和净迷惑”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净”梵文是dṛśyate,意译“见”,就是“显现”的意思。
B、这里的“净”梵文是dṛśyate,意译“见”,就是“看见”的意思。
C、求那跋跎罗和菩提流支把dṛśyate译为“见”,在这里念作“现”,是“显现”的意思。
D、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迷惑,为何能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如此地真实显现出来?
8
在后面的《楞伽经》经文中,明确地把bhrānti“迷惑”,比喻成“垂发”,垂发的梵文是keśoṇḍuka,也译作“毛轮”。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bhrānti”和“keśoṇḍuka”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keśoṇḍuka就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被误执为的心外的毛,这个“毛”就叫做keśoṇḍuka。
B、这里的迷惑就是“毛”,就是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
C、这里的迷惑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D、这里的迷惑就是“见惑”、“思惑”、“无明”。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分别”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B、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是能所分离了,就是分别了。
C、在凡夫境界里,对心外种种事物做出凡夫的判断,这就叫分别。
D、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分别是凡夫的认知模式。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能所分离”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如果毛真的存在,那就一定有一个能感知毛的“能”认识,还有一个在这个能认识之外的“被”认识的毛,这时“能所”真的分离了。
B、圣者认为毛只是凡夫误以为存在,毛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能”认识的心之外的“所”认识的毛,“所”根本不存在,也就不会有能所分离。
C、所谓凡夫的能所分离的分别认知模式,也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
D、毛是真实存在的,一定有一个能感知毛的“能”认识,还有一个在这个能认识之外的“被”认识的毛,分别就是“能所”真的分离了。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凡夫为什么能转分别为无分别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因为分别是虚妄的,所以分别才能够转为无分别。
B、因为凡夫的分别只是凡夫误以为的分别,所以分别才能够转为无分别。
C、能所真的分离了,空掉能所,就能够转分别为无分别。
D、因为凡夫的分别是虚妄分别,所以凡夫能够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分别为无分别。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蒙佛许已,顶礼佛足,以颂问曰”,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这时大慧菩萨得到佛陀的许可,给佛陀顶礼之后,向佛陀提问。
正确
错误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计度”就是外道或凡夫误以为处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状态下的思维活动。
正确
错误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就是破增益和补损减,而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因此,佛陀向凡夫说法的重点就是破增益。
正确
错误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只是“现行”不是“现物”,只是现行出了心外没有事物,而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唯识无境,凡夫心外一无所有,这才是真实的了义佛法。
正确
错误
分类
:
楞伽经辅导
楞伽经自测
楞伽经自测初级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打印版本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引用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