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34/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目录
1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4
1.1
一、填空题
1.2
二、在线测试题
1.2.1
选择题
1.2.2
判断题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4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慧眼”比喻能够看到世间万物是由心生出来的智慧。
B、“慧眼”比喻出世间的佛的智慧。
C、“观”是观照,佛是以智慧观照一切到会的众生。
D、智慧观照是无分别,肉眼观看是有分别。
2
依照经文,佛全身放光,光芒如明亮的彩虹,如初升太阳的光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段生动形象的描述是在比喻什么?
A、用“光芒”比喻佛的智慧。
B、用“劫火”比喻佛陀放射的光芒,具有摧毁一切的能力。
C、“亦如劫火猛焰炽然”比喻佛的智慧的伟大力量。
D、比喻佛的智慧能够融化凡夫心中的一切坚固的执著。
3
依照经文,“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凡夫普遍都执著语言文字,执名取义。
B、凡夫执著能诠的名言,而取名言所指的实义,这是凡夫生迷惑的因。
C、“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则会导致修行者们执著声闻、缘觉和外道的修行。
D、修行大乘佛法,不应乐著语言文字,不应随言取义。
4
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总结了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关于名言,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A、“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没有名言所指的实义,就说明凡夫境界的名言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B、“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说明名言是有的,只是没有名言所指的实义。
C、“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说明凡夫境界无生,名言作为法,因此也是无生的。
D、“离言空性”,是用名言所诠表的凡夫境界的基本特征,是佛陀对凡夫境界的解构,不能理解为是凡夫境界的真理,否则就会陷入悖论。
5
依照经文“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智者应为何向佛提问?
A、智者为引领他人理解悟入,而向佛提问。
B、智者为自利利他而向佛提问。
C、为了显示自己的智慧,智者不应该提问。
D、智者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觉悟而向佛提问。
6
依照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为断彼疑而问于佛。”,大慧菩萨为什么向佛提问?
A、大慧菩萨先前接受了罗婆那王的委托,仅仅为罗婆那王一人而向佛提问。
B、大慧菩萨看到了众生落入了邪见,为了令众生(包括今天的我们)能够获得觉悟而向佛提问。
C、大慧菩萨自己不理解为什么众生会执名取义,为什么世尊会欣然大笑,而向佛提问。
D、大慧菩萨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向佛提问。
7
有人说这部《楞伽经》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我们凡夫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我们现在学习这部《楞伽经》,只是先结个法缘而已。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楞伽经》的人的大错特错的谬论。为什么?
A、《楞伽经》虽然是由十地菩萨大慧提问,但是不能认为这部《楞伽经》只是对十地菩萨的开示,因为大慧菩萨是代表一切众生而提问的。
B、《楞伽经》中大慧菩萨的提问是替我们众生而问。
C、十地菩萨早已经知道唯识无境。
D、十地菩萨早已经知道无相、无生。
8
依照经文,“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二种之义”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二种之义”,梵文是praśnadvayaṃ,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就是两种法。
B、这两种法是无差别相的。
C、这两种法是有差别相的。
D、这两种法的差别之相,是一切的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不能知道的。
9
依照经文,“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此处的“分别”,以下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A、“分别”在这里指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B、“分别”在这里指阿赖耶识虚妄分别,误以为有能,误以为有所,堕入了能所分离的二边。
C、“分别”在这里是“解释”这个词的状语,表示“详细地”、“一一地”。
D、“分别”在这里指对凡夫心外的事物做世俗价值的判断。
10
依照经文,“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分别是哪三件事?
A、乐著文字,随言取义。
B、思惟观察,离诸分别。
C、善知诸地,修习对治。
D、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11
依照经文,“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三件事讲的是什么呢?
A、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是讲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
B、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C、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讲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D、这三件事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不经过佛陀正法的熏习,不领受佛陀的正见,修习的禅定都是外道禅定,与佛法无关。
正确
错误
2
对于资粮位的修行者来说,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就是修行,而且是最重要的修行。
正确
错误
3
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分别是:遍计所执自性,对应梵文parikalpita-svabhāva;依他起自性,对应梵文paratantra-svabhāva;圆成实自性,对应梵文pariniṣpanna-svabhāva。
正确
错误
4
在佛教里,自性(svabhāva)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确
错误
分类
:
楞伽经辅导
楞伽经自测
楞伽经自测初级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打印版本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引用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