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公开日志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所有楞伽经导读公开日志的联合展示。您可以通过选择日志类型、输入用户名(区分大小写)或相关页面(区分大小写)筛选日志条目。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9(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8(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7(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6(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5(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4(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3(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2(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1(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10(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9(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8(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7(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6(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5(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4(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1(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3(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02(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34(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32(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35(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29(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36(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33(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31(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EDX金刚经基础题库28(1个版本)
- 2023年11月7日 (二) 02:56 Admin 留言 贡献通过文件上传导入了JC:2023EDX金刚经导读基础题库家庭作业工作表(1个版本)
- 2023年10月30日 (一) 13:16 Admin 留言 贡献更改了Sarah的用户组:授予了BK、ZY、JM和MAIN
- 2023年10月30日 (一) 13:15 Admin 留言 贡献创建了用户Sarah 留言 贡献,并且密码已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 2023年7月20日 (四) 09:35 真 留言 贡献移动页面四宏誓愿至四弘誓愿,不留重定向
- 2023年7月5日 (三) 02:32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四重二谛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四重二谛,是阐述佛陀二时教法缘生缘起的解构模式,是以凡夫的二边见为抓手,立足于凡夫的实有境界,通过四重二谛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将凡夫的实有见,解构成为空性见。四重二谛是于晓非老师效仿古德,把二谛构建成前后两组。前两重二谛是前一组二谛,后两重二谛是后一组二谛。第一重二谛世俗谛实有,第一重二谛胜义谛缘…”)
- 2023年7月5日 (三) 02:05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权便中观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权便中观是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于晓非老师依据佛陀二时教法经典构建的四重二谛,即基于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的二谛对治模式而建立的一种中观,权便中观是末法时期接引众生证空性的过程中阶段性的方便善巧。净名精舍把二时教法的中观阐释为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与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这两重境界。权便中观是破增益,…”)
- 2023年7月5日 (三) 01:33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五蕴皆空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五蕴是佛教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划分方式。佛教对凡夫认为的真实世界有三种划分方式,分别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蕴是聚合的意思,是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存在分成五蕴这五种状态,分别起名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怎样划分的呢?五蕴的色,是指凡夫自以为的心外的客观物质世界,是纯物质的存在形态;…”)
- 2023年7月5日 (三) 01:21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布施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四布施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的首位。大乘佛法的修行要按照佛陀要求的修行次第进行。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六度,修行六个根本法门,在六度修行中,布施排在修行首位。第一种布施,在别人生活遇到困难时,施以钱财等物质帮助,叫财布施。第二种布施,当别人生活遇到极端困难,心理上有着巨大恐惧时,给予勇气和安慰,消除恐惧…”)
- 2023年7月4日 (二) 11:45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通愿与别愿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通愿与别愿都属于愿菩提心,是解读世俗谛菩提心的一个角度。发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叫发愿心,发起的重要标志就是发起通愿和别愿。世俗谛菩提心的根本愿是“四宏誓愿”,这是通愿,即四个宏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是通愿,也叫作共愿。因为是大乘修行者…”)
- 2023年7月4日 (二) 11:44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随法行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随法行是对闻法众生根性的一种描述。在佛弟子中有两类人,就是随信行和随法行。听了佛经后,对佛陀的教言深信不疑,毫无怀疑,这就是随信行的众生;还有一类众生,听了佛陀教言,不能马上生起信心,有怀疑,被称为随法行的众生。比如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即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佛说我们…”)
- 2023年7月4日 (二) 10:47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随信行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随信行,是对闻法众生根性的一种描述。佛弟子中有两类人,就是随信行和随法行。听了佛经后,对佛陀的教言深信不疑,毫无怀疑,这就是随信行的众生;除了随信行,还有一类众生,听了佛陀教言,不能马上生起信心,有怀疑,被称为随法行的众生。举例说明随信行的众生,比如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即凡夫自以为的…”)
- 2023年7月4日 (二) 10:42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如法修行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如法修行,指按照佛陀正法的教导如理如法的修行。如法修行的前提是正闻熏习佛陀的正法。正闻熏习,如理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如法修行。有正闻的熏习,有如理的思维,对佛陀的教法生起了确定信心后,才是第三步,叫如法修行。很多人听了佛陀的法却不能去如法去修行、去修持,原因是闻思不够。所以我们必须在闻法、思维上下大…”)
- 2023年7月4日 (二) 10:39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法布施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法布施属于大乘佛法修行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布施分很多种,比如财布施、身命布施、无畏布施,当然还有法布施。法布施就是给别人讲佛陀的教法。《金刚经》中佛陀一再强调法布施的重要性,与前面几种形式相比较的话,法布施为最殊胜、最值得赞叹。因为前面几种仅仅是滋养着人的肉身生命,比如说他吃不上饭你给他饭吃…”)
- 2023年7月4日 (二) 10:37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正闻熏习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指听闻佛陀正法。佛法的修行,宏观来讲是三个次第,叫做闻、思、修。闻指的就是听闻佛陀正法,正闻熏习。佛法修行首要就是正闻熏习,因为没有佛陀的教诲,无法走向解脱。当然,也有不听佛法而靠自己的努力去证悟、修行解脱的众生,即独觉,独觉能自己证悟十二缘起,证悟人无我,走向解脱,但是比例极低。对大多数的众生…”)
- 2023年7月4日 (二) 10:33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四弘誓愿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四弘誓愿是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众生都要发的通愿、共愿。大乘修行的要害就是发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根本的愿心即通愿、共愿,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之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虽然“无边”,…”)
- 2023年7月4日 (二) 10:01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四无量心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根据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的传承,世俗谛菩提心入手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就是四无量心。四个无量包括四个无量的心:慈无量的心,悲无量的心,喜无量的心,舍无量的心,慈悲喜舍,就是要对一切有情生起无量的慈悲喜舍的心,这就是四无量心。慈,就是愿一切有情都得到快乐,就是予众生以乐。悲,就是愿一切有情脱离苦难,拔…”)
- 2023年7月4日 (二) 09:55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福慧双修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与之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福德。在佛教里对智慧与福德的关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智慧比喻成一条鱼,养育它的是水,这条鱼如果想要不死,就不能离开水,而大乘佛法认为,养育智慧的鱼的水就是福德。既要修福德,也要修智慧。在二时教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第二重二谛的法义层次上,一…”)
- 2023年7月4日 (二) 09:54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吸黑气法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有一种发世俗谛菩提心的震撼的修行方法,名为“吸黑气”法。发起世俗谛菩提心首先要发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要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苦,甚至要代众生受苦,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吸黑气的观修方法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安静坐下来,姿势无所谓,做这样的观想:随着呼吸,呼气时观想,我所做的一切的善法功德,比如…”)
- 2023年7月4日 (二) 09:52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菩提观想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菩提观想是一种发世俗谛菩提心的切实而震撼的修行方法。想要发起世俗谛菩提心首先要发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要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苦,甚至要代众生受苦,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菩提观想的观修的方法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安静坐下来,姿势无所谓,做这样的菩提观想:随着呼吸,呼气时观想,我所做的一切的善法功…”)
- 2023年7月4日 (二) 09:36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菩提心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梵文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大乘佛法修行就是一个觉的心不断地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这个觉的心,在大乘佛法里就叫菩提心。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解读,比如在性空和空性的不同层次解读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的要害,《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
- 2023年7月4日 (二) 04:06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佛陀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佛,又称“佛陀”,佛教术语,就是指觉悟了的人、觉醒的人、觉者。大乘佛教的修行,就是以如梦如幻的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以度化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来实现究竟解脱的修行,达到究竟涅槃,这样获得的最终果位,就是成佛。佛陀就是圆满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智慧法,这就是成佛。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
- 2023年7月4日 (二) 04:02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八苦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八苦,印度哲学术语,八苦是四谛中苦谛的内容,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苦。 印度学者普遍认为欲界众生有八苦,因为欲界众生以为生死很真实,而且真实的生生死死之中的痛苦也很真实,这是印度普遍的观点,佛教将这八种痛苦称之为八苦(八苦法),另外在佛教中还将苦分成三苦:苦苦、…”)
- 2023年7月4日 (二) 03:57 真 留言 贡献创建了页面BK:大乘佛法的法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有些众生虽然生起了出离心,对相信三世说生命观而轮回的苦极其认同,但并不急于自己个人走向涅槃,而是当他个人赞同了生命的苦,同时又看到天底下千千万万众生依然也是苦,认识到所谓我个人的生命的苦的解除,离不开众生的苦的解除,众生的生命的苦的解脱,才最终能让我个人得到解脱,因此他并不急于寻求个人的断除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