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67/内容提要:修订间差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Admin留言 | 贡献
Admi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44行: 第44行:


== 梵汉经文 ==
== 梵汉经文 ==
{{L2:2-9/001梵}}
{{L2:2-9/004梵}}
{{L2:2-9/001繁}}
{{L2:2-9/004繁}}
{{L2:2-9/001简}}
{{L2:2-9/004简}}
{{L2:2-9/002梵}}
{{L2:2-9/005梵}}
{{L2:2-9/002繁}}
{{L2:2-9/005繁}}
{{L2:2-9/002简}}
{{L2:2-9/005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2021年6月23日 (三) 23:09的版本

《楞伽经》导读067

2-09-02藏识非圣者不能知

内容提要

一、“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

佛陀做总结,说大慧呀,由于这四种原因,从如同洪水般的阿赖耶识,生起了转识的波浪。这就是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就像是藏识洪水所起的波浪,波浪就是洪水。只有洪水——藏识,没有转识所执取的藏识之外的事物,这是佛陀的见解。可是一旦转识生起,凡夫们就会认为,这是诸根与外境接触而生起的诸识,这与佛陀的见解正好相反。

二、“如眼识,余亦如是,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就是凡夫以为的能执取外境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感觉器官。佛陀说,正如眼识生起一样,凡夫以为的诸根上的诸识,或者一同生起,犹如镜子中呈现影像,同时显现;或者次第生起,犹如风吹大海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

三、“心海亦耳,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

“心”是阿赖耶识,把阿赖耶识比喻为海,故说“心海”。

这里的“境界”,梵文是viṣaya,就是外境,就是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把外境比喻为风。

“识”,就是转识,把转识比喻为波浪,故说“识浪”。

这就是藏识海,境界风,转识浪;这就是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就是用境界的风,吹藏识的海,起转识的浪。 为什么境界会是风?因为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正是这个对外境的分别,在阿赖耶识中熏习下新的杂染种子,而这新的杂染种子是推动原有杂染种子起现行的动力之一。所以外境,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分别的功能的转识生起的推动力,因此,把境界比喻为吹起波浪的风。分别境界,不仅在藏识中熏习新种子,而且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而转识的分别再熏习下新种子,这新种子再催动老种子现行出转识,如此无休止地循环往复,就是“相续不绝”。

四、“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

“因、所作相”,就是因相和所作相。“因相”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所作相”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的虚妄分别。熏习种子与现行分别,两者互不分离,菩提流支译为“迭共不相离”,就是种子现行出分别,分别又熏习下种子,循环往复不分离。

“业与生相”,就是业相和生相。前面的课程中讲过,识有三相,转相、业相和真相,这是实叉难陀的翻译。现在经文中出现的业相,就是识的三相的业相。大家应该还记得,我曾经建议,实叉难陀译的真相(jātilakṣaṇa),应该译为“能生相”。现在经文出现的这个生相,就是jātilakṣaṇa,就是前面实叉难陀译的真相。显然这里译为“生相”,比他在前边译为真相要准确。

业相,就是杂染种子现行时的虚妄分别。生相,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但随时都能生起现行的杂染种子。业相与生相,两者相系深缚,就是紧密相连。因为杂染种子现行时的虚妄分别熏习下杂染种子,杂染种子再现行出虚妄分别,循环往复紧相连。

为什么因相与所作相不分离?为什么业相与生相紧相连?就是因为“不能了知色等自性”,就是不知道心外事物其实只是虚妄分别,不是真有心外事物的存在,这个色等法的根本特征,所以五识就生起了。

五、“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著,俱时而起’。 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与五识同时,因为要判断五识对境的差别相,以此为因,意识就生起了。也就是意识的生起,才能确保眼识是看,耳识是听等等的差别相。但是五识和意识都不会这样想:五识与意识相互为因,执取自心显现分别而生起。也就是五识与意识,不是相互为因。

“无差别相各了自境”。五识与意识,呈现出相互不干扰的行相,在名言施设的差别境界中,相伴而生起。

六、“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佛说,大慧呀,有些外道的修行者,由于入于定境之中,使得习气种子的流动和生起变得很微细。所以他们觉察不到习气的存在,因此,这些修行者就会这样想:我灭除了诸识而入定了。其实他们并没有灭除诸识而入定,由于习气种子没有灭,所以诸识并没有灭。这些修行者的所谓诸识灭除,只是压制前六识,暂时不执取外境而已。

七、“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佛陀说,大慧啊,阿赖耶识的行相是微妙难测的,除了佛陀和登地菩萨,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修行者都是不能了知的。即使他们持有定力,或他们的智慧力来判别,也是难以理解的。

这句经文大家听出来没有?是极其重要的。在前面的课程中,无数次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那这句经文,就是这个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的观点,在经中的直接表述。这也就可以推知,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建立的。

梵汉经文

atha khalu bhagavāṃs tasyāṃ velāyām imā gāthā abhāṣata


【求譯】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譯】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實譯】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求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译】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实译】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taraṃgā hy udadher yadvat pavanapratyayeritāḥ |

nṛtyamānāḥ pravartante vyucchedaś ca na vidyate || 99 ||


【求譯】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菩譯】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實譯】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


【求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菩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实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