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34/课后自测:修订间差异

Admin留言 | 贡献
导入1个版本
Admi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0行: 第10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慧眼”比喻能够看到世间万物是由心生出来的智慧。
+B、“慧眼”比喻出世间的佛的智慧。
+C、“观”是观照,佛是以智慧观照一切到会的众生。
+D、智慧观照是无分别,肉眼观看是有分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佛陀用智慧,而不是用肉眼观照一切到会的众生。智慧观照与肉眼观看有什么区别?智慧观照是无分别,肉眼观看是有分别。


{依照经文,佛全身放光,光芒如明亮的彩虹,如初升太阳的光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段生动形象的描述是在比喻什么?
|type="[]" coef="2"}
+A、用“光芒”比喻佛的智慧。
+B、用“劫火”比喻佛陀放射的光芒,具有摧毁一切的能力。
+C、“亦如劫火猛焰炽然”比喻佛的智慧的伟大力量。
+D、比喻佛的智慧能够融化凡夫心中的一切坚固的执著。
||“于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拖晖,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这个光芒如明亮的彩虹,如初升太阳的光辉,同时佛陀放出的光芒亦如劫火猛焰炽然,这个火是很猛烈的。所以佛陀放射的光,它是能具有摧毁一切的能力的,这个是表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能够融化凡夫心中的一切的坚固的执著。
{依照经文,“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凡夫普遍都执著语言文字,执名取义。
+B、凡夫执著能诠的名言,而取名言所指的实义,这是凡夫生迷惑的因。
+C、“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则会导致修行者们执著声闻、缘觉和外道的修行。
+D、修行大乘佛法,不应乐著语言文字,不应随言取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说大慧菩萨先前受到罗婆那王的祈请,这个在前面的经文当中讲到了,罗婆那王劝请大慧菩萨,要代表大家向佛提问。这时大慧菩萨出于对于罗婆那王的哀悯,而且大慧菩萨也知晓各位菩萨们心中的想法,再观未来众生都乐于执著语言文字,而造成思想的混乱,他们依音声而执实义,就会执著声闻、缘觉和外道的修行。凡夫执著能诠的名言,而取名言所指的实义,这是个大问题。
{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总结了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关于名言,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没有名言所指的实义,就说明凡夫境界的名言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B、“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说明名言是有的,只是没有名言所指的实义。
+C、“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说明凡夫境界无生,名言作为法,因此也是无生的。
+D、“离言空性”,是用名言所诠表的凡夫境界的基本特征,是佛陀对凡夫境界的解构,不能理解为是凡夫境界的真理,否则就会陷入悖论。
||参考默认学习的《金刚经导读》课程。
{依照经文“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智者应为何向佛提问?
|type="[]" coef="2"}
+A、智者为引领他人理解悟入,而向佛提问。
+B、智者为自利利他而向佛提问。
-C、为了显示自己的智慧,智者不应该提问。
+D、智者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觉悟而向佛提问。
||为了让众生觉悟,你向我提出问题,智者就应该这样,为自己和他人而提问。
{依照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为断彼疑而问于佛。”,大慧菩萨为什么向佛提问?
|type="[]" coef="2"}
-A、大慧菩萨先前接受了罗婆那王的委托,仅仅为罗婆那王一人而向佛提问。
+B、大慧菩萨看到了众生落入了邪见,为了令众生(包括今天的我们)能够获得觉悟而向佛提问。
-C、大慧菩萨自己不理解为什么众生会执名取义,为什么世尊会欣然大笑,而向佛提问。
+D、大慧菩萨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向佛提问。
||大慧为什么而提问呢?是他看到了众生落入了邪见,为了令众生包括今天的我们,能够获得觉悟而向佛陀提问,菩萨是自利利他的,是自觉觉他的。《楞伽经》虽然是由十地菩萨大慧提问,但是不能认为这部《楞伽经》只是对十地菩萨的开示,因为大慧是代表一切众生而提问的。
{有人说这部《楞伽经》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我们凡夫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我们现在学习这部《楞伽经》,只是先结个法缘而已。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楞伽经》的人的大错特错的谬论。为什么?
|type="[]" coef="2"}
+A、《楞伽经》虽然是由十地菩萨大慧提问,但是不能认为这部《楞伽经》只是对十地菩萨的开示,因为大慧菩萨是代表一切众生而提问的。
+B、《楞伽经》中大慧菩萨的提问是替我们众生而问。
+C、十地菩萨早已经知道唯识无境。
+D、十地菩萨早已经知道无相、无生。
||这部《楞伽经》虽然是由十地菩萨大慧提问,但是不能认为这部《楞伽经》只是对十地菩萨的开示,因为大慧是代表一切众生而提问的。有人说这部《楞伽经》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我们各位其实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我们现在学习这部《楞伽经》,只是先结个法缘而已。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作为凡夫是听不懂、学不了《楞伽经》的,我们现在学习《楞伽经》,只不过是混个脸熟。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楞伽经》的人的大错特错的谬论。看看这部《楞伽经》中大慧的提问,哪个问题不是替我们众生而问呢?难道十地菩萨还不知道唯识无境?难道十地菩萨还不知道无相无生?
{依照经文,“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二种之义”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二种之义”,梵文是praśnadvayaṃ,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就是两种法。
-B、这两种法是无差别相的。
+C、这两种法是有差别相的。
+D、这两种法的差别之相,是一切的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不能知道的。
||“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二种之义”,梵文是praśnadvayaṃ ,翻过来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两种法。说这两种法的差别之相,是一切的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不能知道的。显然这两种法是有差别的。
{依照经文,“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此处的“分别”,以下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type="[]" coef="2"}
+A、“分别”在这里指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B、“分别”在这里指阿赖耶识虚妄分别,误以为有能,误以为有所,堕入了能所分离的二边。
-C、“分别”在这里是“解释”这个词的状语,表示“详细地”、“一一地”。
+D、“分别”在这里指对凡夫心外的事物做世俗价值的判断。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分别解释”,这个分别不是指那个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在这里只能理解为详细地、一一地解释。
10.[多选题]依照经文,“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分别是哪三件事?
-A、乐著文字,随言取义。
+B、思惟观察,离诸分别。
+C、善知诸地,修习对治。
+D、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这三件事实叉难陀用了二十四个字。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11.[多选题]依照经文,“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三件事讲的是什么呢?
+A、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是讲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
+B、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C、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讲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D、这三件事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
||“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三件事讲的是什么呢?从凡夫到成佛,整个的修行用了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讲的是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的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讲的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quiz>
</quiz>
第22行: 第106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12.[判断题]不经过佛陀正法的熏习,不领受佛陀的正见,修习的禅定都是外道禅定,与佛法无关。
+正确
-错误
13.[判断题]对于资粮位的修行者来说,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就是修行,而且是最重要的修行。
+正确
-错误


14.[判断题]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分别是:遍计所执自性,对应梵文parikalpita-svabhāva;依他起自性,对应梵文paratantra-svabhāva;圆成实自性,对应梵文pariniṣpanna-svabhāva。
+正确
-错误


15.[判断题]在佛教里,自性(svabhāva)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确
-错误
</quiz>
</qu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