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法义精华骨架:修订间差异

Admi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留言 | 贡献
文本替换 - 替换“叫做”为“叫作”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5行: 第5行:
==[[三时判教|判教]]==
==[[三时判教|判教]]==


对佛陀整个教法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分类叫做判教。<ref>历史至今,很多学唯识的人,都在入海算沙,堕于无穷无尽的名言中不能自拔,不仅自己不能学懂,更不可能给别人讲明白,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陀在《解深密经》中的三时判教,没有抓住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纲领。</ref>
对佛陀整个教法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分类叫作判教。<ref>历史至今,很多学唯识的人,都在入海算沙,堕于无穷无尽的名言中不能自拔,不仅自己不能学懂,更不可能给别人讲明白,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陀在《解深密经》中的三时判教,没有抓住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纲领。</ref>


===[[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
第115行: 第115行:
“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用通过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用通过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圣就是圣者。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圣者心在《楞伽经》中就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就是“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
圣就是圣者。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作圣者。圣者心在《楞伽经》中就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就是“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整个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它证得的那个境界,通俗地讲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整个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它证得的那个境界,通俗地讲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