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34/课后自测:修订间差异

Admi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Admin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82行: 第82行: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分别解释”,这个分别不是指那个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在这里只能理解为详细地、一一地解释。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分别解释”,这个分别不是指那个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在这里只能理解为详细地、一一地解释。


10.[多选题]依照经文,“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分别是哪三件事?
{依照经文,“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分别是哪三件事?
|type="[]" coef="2"}
-A、乐著文字,随言取义。
-A、乐著文字,随言取义。
+B、思惟观察,离诸分别。
+B、思惟观察,离诸分别。
第89行: 第90行:
||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这三件事实叉难陀用了二十四个字。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这三件事实叉难陀用了二十四个字。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11.[多选题]依照经文,“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三件事讲的是什么呢?
{依照经文,“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三件事讲的是什么呢?
|type="[]" coef="2"}
+A、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是讲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
+A、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是讲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
+B、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B、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第95行: 第97行:
+D、这三件事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
+D、这三件事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
||“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三件事讲的是什么呢?从凡夫到成佛,整个的修行用了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讲的是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的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讲的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三件事讲的是什么呢?从凡夫到成佛,整个的修行用了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讲的是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的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讲的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quiz>
</quiz>
第106行: 第109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12.[判断题]不经过佛陀正法的熏习,不领受佛陀的正见,修习的禅定都是外道禅定,与佛法无关。
{不经过佛陀正法的熏习,不领受佛陀的正见,修习的禅定都是外道禅定,与佛法无关。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13.[判断题]对于资粮位的修行者来说,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就是修行,而且是最重要的修行。
{对于资粮位的修行者来说,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就是修行,而且是最重要的修行。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14.[判断题]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分别是:遍计所执自性,对应梵文parikalpita-svabhāva;依他起自性,对应梵文paratantra-svabhāva;圆成实自性,对应梵文pariniṣpanna-svabhāva。
{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分别是:遍计所执自性,对应梵文parikalpita-svabhāva;依他起自性,对应梵文paratantra-svabhāva;圆成实自性,对应梵文pariniṣpanna-svabhāva。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15.[判断题]在佛教里,自性(svabhāva)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佛教里,自性(svabhāva)就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有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不存在着无自性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type="()" coef="1"}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