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71/内容提要:修订间差异

Admin留言 | 贡献
建立内容为“'''《楞伽经》导读071''' '''2-10-01上圣智三相''' 【本讲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的新页面
 
Admin留言 | 贡献
 
第41行: 第41行:
'''第二,“一切诸佛愿持相”''',梵文是sarvabuddhasvapraṇidhānādhiṣṭhānalakṣaṇa,直译就是“一切诸佛自本愿加持相”,这个“加持相”是由过去诸佛的自本愿的加持而生起。往昔诸佛,在做菩萨的时候都发过大愿,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大愿,就时时刻刻加持于一切众生。因此,“了境如幻”的登地菩萨们,正是在诸佛这个大愿的加持下,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行持真实无伪的波罗蜜。就是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现“转染成净”。这就是“一切诸佛愿持相”的上圣智。以此可以知道,圣位菩萨的修行,是在诸佛愿心加持下而实现的。'''这就是《金刚经》中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就是《楞伽经》第一品经文中说的“为诸如来之所摄受”。'''
'''第二,“一切诸佛愿持相”''',梵文是sarvabuddhasvapraṇidhānādhiṣṭhānalakṣaṇa,直译就是“一切诸佛自本愿加持相”,这个“加持相”是由过去诸佛的自本愿的加持而生起。往昔诸佛,在做菩萨的时候都发过大愿,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大愿,就时时刻刻加持于一切众生。因此,“了境如幻”的登地菩萨们,正是在诸佛这个大愿的加持下,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行持真实无伪的波罗蜜。就是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现“转染成净”。这就是“一切诸佛愿持相”的上圣智。以此可以知道,圣位菩萨的修行,是在诸佛愿心加持下而实现的。'''这就是《金刚经》中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这就是《楞伽经》第一品经文中说的“为诸如来之所摄受”。'''


第三,“自证圣智所趣相”,梵文是pratyātmāryajñānagatilakṣaṇa,直译就是“趋向自证圣智相”。这个趋向自证圣智相,是由不执著一切佛陀的言说法相,成就如幻三昧身,度化众生,趋向佛地而生起。不取一切法相的“法相”,在这里是指佛陀对凡夫所说佛法的言说相。如幻三昧身,是“意生身”,这在《楞伽经》后边经文中会讲到,登初地就可以成就“意生身”,游化诸国,度化众生。菩萨以此修行,从而消除亲证真如的种种障碍,为登八地以正智攀缘真如做好准备,这就是“自证圣智所趣相”的上圣智。
'''第三,“自证圣智所趣相”''',梵文是pratyātmāryajñānagatilakṣaṇa,直译就是“趋向自证圣智相”。这个趋向自证圣智相,是由不执著一切佛陀的言说法相,成就如幻三昧身,度化众生,趋向佛地而生起。不取一切法相的“法相”,在这里是指佛陀对凡夫所说佛法的言说相。如幻三昧身,是“意生身”,这在《楞伽经》后边经文中会讲到,登初地就可以成就“意生身”,游化诸国,度化众生。菩萨以此修行,从而消除亲证真如的种种障碍,为登八地以正智攀缘真如做好准备,这就是“自证圣智所趣相”的上圣智。


以上就是佛陀讲述的,初地到七地菩萨,要修行的“上圣智”三种相。前面的课程中,讲过境、行、果。初地到七地这个阶段,就是以ābhāsa(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这境、行、果与这“上圣智”三相是相对应的。“无似相相”就是“境”上的上圣智;一切诸佛愿持相,就是“行”上的上圣智;自证圣智所趣相,就是“果”上的上圣智。
以上就是佛陀讲述的,初地到七地菩萨,要修行的“上圣智”三种相。前面的课程中,讲过境、行、果。初地到七地这个阶段,就是以ābhāsa(似相)为境,以转染成净为行,以登八地为果。这境、行、果与这“上圣智”三相是相对应的。“无似相相”就是“境”上的上圣智;一切诸佛愿持相,就是“行”上的上圣智;自证圣智所趣相,就是“果”上的上圣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