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51/内容提要:修订间差异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 第11行: | 第11行: | ||
===三、“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恒说实,一切唯是心?”=== | ===三、“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恒说实,一切唯是心?”=== | ||
为什么说常与断?为什么说无我?您为什么不是在一切的场合,每时每刻都宣讲唯心这个法义呢?大家知道佛陀只是在三时教法中,才宣讲了'''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其实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所谓凡夫境界,不过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重要的是,不是显现出了心外事物,只是显现出了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唯识无境。'''这就是佛陀的唯心的法义,这是究竟了义的佛法。佛陀在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中,没有讲这个了义法。所以佛陀不是总讲了义法,佛陀要观众生的根机,佛陀也经常宣讲不了义法。 | |||
===四、“云何男女林,诃梨菴摩罗,鸡罗娑轮围,及以金刚山?”=== | ===四、“云何男女林,诃梨菴摩罗,鸡罗娑轮围,及以金刚山?”=== | ||
| 第23行: | 第23行: | ||
===七、“乃至灭尽定,心生起言说,心意识无我,五法及自性。”=== | ===七、“乃至灭尽定,心生起言说,心意识无我,五法及自性。”=== | ||
什么是入灭尽定?注意前一个偈颂讲往来,声闻三果可以不往来,可还不是涅槃。这里的入灭尽定,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就是声闻乘的涅槃。显然前面的几个问题都是有关声闻乘的问题。继续往下看经文,什么是生起心言说?什么是心、意和意识?这就是指阿赖耶识,这是阿赖耶识的三分法,还有阿赖耶识的八分法,就是八识。什么是无我?指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这“二无我”。什么是五法?什么是自性?在这里的自性指的是三自性。大家还记得吧,'''佛陀三时教法体系是由四个基本道理支撑起来的,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 |||
== 梵汉经文: == | == 梵汉经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