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08/内容提要:修订间差异

留言 | 贡献
文本替换 - 替换“叫做”为“叫作”
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1行: 第11行:
1.是指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1.是指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2.“圣”指圣者,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叫作圣者。
2.“圣”指圣者,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叫做圣者。


3.“智”是什么?“境界自心现”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在《楞伽经》中起名叫“智”,梵文是jñāna。
3.“智”是什么?“境界自心现”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在《楞伽经》中起名叫“智”,梵文是jñāna。
第19行: 第19行:
=== '''三、三时教法与二时教法的根本差异是立足点不同''' ===
=== '''三、三时教法与二时教法的根本差异是立足点不同''' ===


1.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佛陀在《楞伽经》当中就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1.'''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佛陀在《楞伽经》当中就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2.二时教法为什么说“心不可得”?因为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金刚经》当中“心不可得”的“心”就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它是不可得。
2.二时教法为什么说“心不可得”?因为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金刚经》当中“心不可得”的“心”就是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它是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