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24/内容提要: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27行: | 第27行: | ||
==='''二、识的三分法:心、意、意识'''=== | ==='''二、识的三分法:心、意、意识'''=== | ||
三时教法讲唯识,强调这个识只有一个阿赖耶识,也译作藏识。为了表达这个识的种种功能,可以把这一个识分成几个识来表达。把这个识分成八份,就叫做识的“八分法”。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末那识在八分法里也被叫做第七识,然后还有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在八分法里也被叫做第八识。 | |||
这个识的“三分法”就是把这个识分成三份,分别叫做“心”、“意”、意识”。这里的心梵文是citta。在《楞伽经》中,心(citta)是圣者能见的圣者心和凡夫心。但是在这里,这个“心”只表示圣者能见的凡夫心,不包括圣者心。“意”梵文是mano或manas,就是末那识。“意识”梵文是manovijñāna。三分法里的心、意、意识分别对应八分法里的阿赖耶识、末那识、前六个识。 | |||
“常乐远离心、意、意识”,“常乐”是总是乐于,特别喜欢。要远离心、意、意识,就是远离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熏习的,所以远离心、意、意识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初地到七地菩萨修行的主要内容。 | “常乐远离心、意、意识”,“常乐”是总是乐于,特别喜欢。要远离心、意、意识,就是远离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熏习的,所以远离心、意、意识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初地到七地菩萨修行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