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组专用>晶晶
无编辑摘要
 
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9行: 第9行:
[[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给凡夫说法。
[[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给凡夫说法。


[[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
[[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自所得圣智证”法。


==[[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
第19行: 第19行:
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归归类、分分角度、分分层次,看佛陀是用了哪些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名言系统来解构我们凡夫的,来诠释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判教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归归类、分分角度、分分层次,看佛陀是用了哪些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名言系统来解构我们凡夫的,来诠释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判教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在《解深密经》中,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叫作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在《解深密经》中,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叫做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声闻乘,也叫做小乘[小乘这个名字是长久以来约定成俗的表达方式,不存在着贬义。];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  
初时教法对应的就是声闻乘,也叫做“小乘”[小乘这个名字是长久以来约定成俗的表达方式,不存在着贬义。];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菩萨乘,也就是通常说的大乘。  


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两个体系。在印度后来对于大乘佛教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这两个理论体系都出现了一些有修有证而又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学术水平的一些大德祖师。他们对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分别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
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两个体系。在印度后来对于大乘佛教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这两个理论体系都出现了一些有修有证而又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学术水平的一些大德祖师。他们对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分别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
[[净名学修纲要/二时与三时对比表|请参考: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对比表格]]


==解深密经判教经文==
==解深密经判教经文==
第33行: 第31行: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深密经》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深密经》
==参考: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对比表格==
[[JM:二时与三时对比表|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对比表格]]


==
<noinclude>
[[Category:三时教法法义精华]]
</no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