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1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3=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3=  | 
 | 
  |  | 
  | 
 | '''填空题,每空1分,答错1个空,全题0分;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每题1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总分120分'''  |  | == '''一、填空题''' ==  | 
 |  | == '''二、在线测试题''' ==  | 
 |  | === '''选择题 '''===  | 
 |  | <hr class="">  | 
 |  |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 
 | 
  |  | 
  | 
 | '''点击随机按钮,设定 随机题目、随机答案顺序;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  | 
  | 
 | <quiz shuffleanswers=true >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现存的《楞伽经》古代汉译本,最早的译本是?(  )  |  | {现存的《楞伽经》古代汉译本,最早的译本是?(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实叉难陀的译本  |  | -A、实叉难陀的译本  | 
 | +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  | +B、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 
 | -菩提流支的译本  |  | -C、菩提流支的译本  | 
 | -弥陀山的译本  |  | -D、弥陀山的译本  | 
 | 
  |  | 
  | 
 | {中国禅宗祖师达摩给二祖慧可一部《楞伽经》,给的那部《楞伽经》,就是谁的译本?(  )  |  | {中国禅宗祖师达摩给二祖慧可一部《楞伽经》是谁的译本?(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菩提流支  |  | -A、菩提流支  | 
 | -实叉难陀  |  | -B、实叉难陀  | 
 | +求那跋陀罗  |  | +C、求那跋陀罗  | 
 | -弥陀山  |  | -D、弥陀山  | 
 |    |  | 
 | {《楞伽经》的第二个汉译本是(  )由另一位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学者叫菩提流支,由他翻译的。
  |  | 
 | |type="()" coef="2"}
  |  | 
 | -公元5世纪
  |  | 
 | -公元8世纪
  |  | 
 | -公元7世纪
  |  | 
 | +公元6世纪
  |  | 
 | 
  |  | 
  | 
 | {《楞伽经》的第三个译本是公元8世纪初,由西域于阗(现在的新疆和田)来到长安的大翻译家实叉难陀翻译,这个译本完成在(  )年。  |  | {《楞伽经》的第三个译本是公元8世纪初,由西域于阗(现在的新疆和田)来到长安的大翻译家实叉难陀翻译,这个译本完成在(  )年。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公元800  |  | -A、公元800年  | 
 | +公元700  |  | +B、公元700年  | 
 | -公元702  |  | -C、公元702年  | 
 | -公元758  |  | -D、公元758年  | 
 | 
  |  | 
  | 
 | {公元702年,由另一位西域三藏法师(  ) ,又依据《楞伽经》的梵文原本,重新校勘了实叉难陀的译本。  |  | {公元702年,西域三藏法师(  ),依据《楞伽经》的梵文原本,重新校勘了实叉难陀的译本。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玄奘  |  | -A、玄奘  | 
 | -义净  |  | -B、义净  | 
 | -真谛  |  | -C、真谛  | 
 | +弥陀山  |  | +D、弥陀山  | 
 | 
  |  | 
  | 
 | {据记载,这位弥陀山去过印度学习,专门学修了什么经?(  )
  |  | 
 | |type="()" coef="2"}
  |  | 
 | -《金刚经》
  |  | 
 | -《般若经》
  |  | 
 | +《楞伽经》
  |  | 
 | -《如来藏经》
  |  | 
 | 
  |  | 
 |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第三个译本,严格讲应该是(  )译,     (  )校。
  |  | 
 | |type="()" coef="2"}
  |  | 
 | +实叉难陀、弥陀山
  |  | 
 | -求那跋陀罗、真谛
  |  | 
 | -菩提流支、玄奘
  |  | 
 | -玄奘、弥陀山
  |  | 
 | 
  |  | 
  | 
 | {《楞伽经》的名字的梵文laṅkāvatāra。它是由两个梵文词组成的,一个是laṅkā,laṅkā就是什么意思?(  )  |  | {《楞伽经》的名字的梵文laṅkāvatāra。它是由两个梵文词组成的,一个是laṅkā,laṅkā就是什么意思?(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国王的名字  |  | -A、国王的名字  | 
 | -佛陀弟子的名字  |  | -B、佛陀弟子的名字  | 
 | -指印度的时间  |  | -C、指印度的时间  | 
 | +城市的名字  |  | +D、城市的名字  | 
 | 
  |  | 
  | 
 | {《楞伽经》的梵文名字的第二个词avatāra是什么意思?(  )  |  | {《楞伽经》的梵文名字的第二个词avatāra是什么意思?(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到达  |  | -A、阿凡达  | 
 | +进入  |  | +B、进入  | 
 | -经过  |  | -C、离开  | 
 | -宝物  |  | -D、大乘  | 
 | 
  |  | 
  | 
 | {laṅkā和avatāra,合起来就是laṅkāvatāra,意思是?(  )  |  | {谁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的契合度最高?(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到达楞伽城
  |  | +A、实叉难陀译本  | 
 | -经过楞伽城
  |  | -B、求那跋陀罗译本  | 
 | -获得楞伽宝
  |  | -C、弥陀山译本  | 
 | +进入楞伽城
  |  | -D、菩提流支译本  | 
 |    |  | 
 | {从《楞伽经》的经文看,显然是谁进入了楞伽城讲了这部经?(  )
  |  | 
 | |type="()" coef="2"}
  |  | 
 | -大慧菩萨
  |  | 
 | -罗婆那王
  |  | 
 | +佛陀
  |  | 
 | -文殊菩萨
  |  | 
 |    |  | 
 | {第一个译本,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基本是(  )。
  |  | 
 | |type="()" coef="2"}
  |  | 
 | -意译
  |  | 
 | +音译
  |  | 
 | -既音译又意译
  |  | 
 |    |  | 
 | {第二个译本,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它是(  )。
  |  | 
 | |type="()" coef="2"}
  |  | 
 | -意译
  |  | 
 | -音译
  |  | 
 | +既音译又意译
  |  | 
 |    |  | 
 | {第三个译本,实叉难陀的译本的名字是什么?(  )
  |  | 
 | |type="()" coef="2"}
  |  | 
 | -《入楞伽经》
  |  |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 
 | -《楞伽经》
  |  | 
 | +《大乘入楞伽经》
  |  | 
 |    |  | 
 | {拿《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与《楞伽经》在汉传佛教历史上,这三个古老的译本做个对比,谁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的契合度最高?(  )
  |  | 
 | |type="()" coef="2"}
  |  | 
 | +实叉难陀译本  |  | 
 | -求那跋陀罗译本  |  | 
 | -弥陀山译本  |  | 
 | -菩提流支译本  |  | 
 | 
  |  | 
  | 
 | {实叉难陀的译本把整个《楞伽经》分为几品?(  )  |  | {实叉难陀的译本把整个《楞伽经》分为几品?(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三  |  | -A、三  | 
 | -四  |  | -B、四  | 
 | -七  |  | -C、七  | 
 | +十  |  | +D、十  | 
 |    |  | 
 | {哪个译本划分的品名与现存的《楞伽经》的梵文原本是吻合的?(  )
  |  | 
 | |type="()" coef="2"}
  |  | 
 | -弥陀山译本
  |  | 
 | +实叉难陀译本
  |  | 
 | -菩提流支译本
  |  | 
 | -求那跋陀罗译本
  |  | 
 | 
  |  | 
  | 
 | {正宗分就是一部经的什么?(  )  |  | {正宗分就是一部经的什么?(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序言  |  | -A、序言  | 
 | -附录  |  | -B、附录  | 
 | +核心部分  |  | +C、核心部分  | 
 | -简介  |  | -D、简介  | 
 | 
  |  | 
  | 
 | {《大乘入楞伽经》第一品罗婆那王劝请品是这部经的(  )?  |  | {《大乘入楞伽经》第一品罗婆那王劝请品是这部经的(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序分  |  | +A、序分  | 
 | -正宗分  |  | -B、正宗分  | 
 | -流通分  |  | -C、流通分  | 
 | -核心部分  |  | -D、核心部分  | 
 | 
  |  | 
  | 
 | {从第二品集一切法品到第七品变化品,这一共六品,就是《楞伽经》最核心的部分,是(  )。  |  | {从第二品集一切法品到第七品变化品,这一共六品,就是《楞伽经》最核心的部分,是(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2"}  | 
 | -序分  |  | -A、序分  | 
 | +正宗分  |  | +B、正宗分  | 
 | -流通分  |  | -C、流通分  | 
 | 
  |  | 
  | 
 | {流传至今,《楞伽经》的古代译本现存有三个。(  )
  |  | </quiz>  | 
 | |type="()" coef="2"}
  |  | <hr class="">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现存的《楞伽经》古代汉译本,时间最早的就是公元6世纪一位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僧人,实叉难陀的译本。(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 {中国禅宗祖师达摩给二祖慧可一部《楞伽经》,给的那部《楞伽经》,就是菩提流支的译本。(  )
  |  | ==='''判断题'''===  | 
 | |type="()" coef="2"}
  |  | <hr class="">  | 
 | -正确
  |  | '''判断题 每题1分;'''  | 
 | +错误
  |  | 
 | 
  |  | 
  | 
 | {《楞伽经》的第二个汉译本是公元6世纪由另一位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学者叫求那跋陀罗,由他翻译的。(  )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 {第三个汉译本是公元8世纪初,由西域于阗(现在的新疆和田),的一位大翻译家实叉难陀,来到长安,翻译了《楞伽经》,实叉难陀的这个译本完成在公元700年。(  )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 {公元702年,由另一位西域三藏法师弥陀山,又依据《楞伽经》的梵文原本,重新校勘了实叉难陀的译本。(  )  |  | {流传至今,《楞伽经》的古代汉译本现存有三个。(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 {据记载,这位弥陀山去过印度学习,而且专门学修《楞伽经》,他是《楞伽经》的专家。所以由弥陀山校订的这个实叉难陀译本就显得更为精准,水平很高。(  )  |  | {现存的《楞伽经》古代汉译本,时间最早的就是公元6世纪一位从印度来到中国的僧人,实叉难陀的译本。(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第三个译本,严格讲应该是实叉难陀译,弥陀山校。(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楞伽经》的名字的梵文laṅkāvatāra。它是由两个梵文词组成的,一个是laṅkā,laṅkā就是个地名,指一座城的名字。(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楞伽经》的梵文名字的第二个词avatāra是进入的意思。所以,laṅkāvatāra就是进入楞伽城。(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从《楞伽经》的经文看,显然是大慧菩萨进入了楞伽城。因此这是一部大慧菩萨在楞伽城里讲的经。(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 {第一个译本,求那跋陀罗的译本,他基本上是意译,所以他的翻译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  | {据记载,弥陀山去过印度学习,而且专门学修《楞伽经》,他是《楞伽经》的专家。所以由弥陀山校订的实叉难陀译本就显得更为精准,水平很高。(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第二个译本,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它是既音译又意译。(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 {实叉难陀的译本的名字是《大乘入楞伽经》,是意译。( )  |  | {我们今天看到的《楞伽经》实叉难陀译本,严格讲应该是实叉难陀译,弥陀山校。(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佛教的很多梵文原本现在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古老的本子。(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拿《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与《楞伽经》在汉传佛教历史上,这三个古老的译本做个对比,菩提流支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的契合度最高。(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 {实叉难陀的译本把整个《楞伽经》分为十品。(  )  |  | {实叉难陀的译本把整个《楞伽经》分为十品。(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 {实叉难陀的这个译本,它这十品的划分以及这十品的品名与现存的《楞伽经》的梵文原本是吻合的。(  )  |  | {汉传佛教的讲经传统,要把一部经分为三个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 {汉传佛教的讲经传统,要把这一部经分为三个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  |  | {序分就是一部经的序言,正宗分就是这部经的核心部分,流通分是一部经的附录。(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 {序分就是一部经的序言,正宗分就是这部经的核心部分,流通分是这一部经的附录,往往都是佛陀嘱托这部经日后怎么样的流传于世。(  )  |  | {《大乘入楞伽经》分为十品,第一品罗婆那王劝请品是这部经的序分,是前言。(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 {《大乘入楞伽经》分为十品,第一品罗婆那王劝请品是这部经的序分,就是前言。(  )  |  | {《大乘入楞伽经》从第二品集一切法品到第七品变化品,一共六品,是《楞伽经》的正宗分,也是这部经最核心的部分。(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 {从第二品集一切法品到第七品变化品,这一共六品,就是《楞伽经》的正宗分,也就是这部经最核心的部分。(  )  |  | {《大乘入楞伽经》有三品——断食肉品、陀罗尼品、偈颂品归为流通分。《楞伽经》比较特别,这三品重点并不在流通,可以把这三品算作《楞伽经》的附录。(  )  | 
 | |type="()" coef="2"}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正确  | 
 | -错误  |  | -错误  | 
 | 
  |  | 
 | {后面还有三品——断食肉品、陀罗尼品、偈颂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归为流通分。但是《楞伽经》比较特别,这三品重点并不在流通,我们可以把这三品算作《楞伽经》的附录。(  )
  |  | 
 | |type="()" coef="2"}
  |  | 
 | +正确
  |  | 
 | -错误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流传至今,《楞伽经》的古代译本现存有(      )个。
  |  | 
 | { 三|3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现存的《楞伽经》古代汉译本,时间最早的就是公元(   )世纪一位从(       )来到中国的僧人,(              )的译本。
  |  | 
 | { 5|五 }{ 印度 }{ 求那跋陀罗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中国禅宗祖师(       )给二祖慧可一部《楞伽经》,给的那部《楞伽经》,就是(       )的译本。
  |  | 
 | { 达摩 }{ 求那跋陀罗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楞伽经》的第二个汉译本是公元(     )世纪由另一位从(      )来到中国的学者叫(       ),由他翻译的。
  |  | 
 | { 6|六 }{ 印度 }{ 菩提流支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第三个汉译本是公元8世纪初,由西域于阗(现在的新疆和田),的一位大翻译家(          ),来到长安,翻译了《楞伽经》,这个译本完成在公元(       )年。
  |  | 
 | { 实叉难陀 }{ 700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公元702年,由另一位西域三藏法师(       ),又依据《楞伽经》的(       )原本,重新校刊了实叉难陀的译本。
  |  | 
 | { 弥陀山 }{ 梵文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据记载,这位弥陀山去过印度学习,而且专门学修(       ),所以由弥陀山校订的这个实叉难陀译本就显得更为精准,水平很高。
  |  | 
 | { 《楞伽经》|楞伽经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楞伽经》的名字的梵文laṅkāvatāra。它是由两个梵文词组成的,一个是laṅkā,laṅkā就是个(     ),指的是一座城,是城的名字。
  |  | 
 | { 地名|城市名|城市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楞伽经》的梵文名字的第二个词avatāra是(      )的意思。所以,laṅkāvatāra就是(       )。
  |  | 
 | { 进入|入 }{ 进入楞伽城|入楞伽城|入楞伽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从《楞伽经》的经文看,显然是(      )进入了楞伽城。因此从《楞伽经》的这个名字看,这是一部佛陀在楞伽城里讲的经。
  |  | 
 | { 佛陀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第一个译本,求那跋陀罗的译本,他基本上是(     )译,所以他的翻译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 
 | { 音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第二个译本,菩提流支的译本,它是既(   )译又(    )译。laṅkā作为地名,他选择了音译 。avatāra进入,他选择了(    )译 ,译为“入”。所以他把这个经的名字译作《入楞伽经》。
  |  | 
 | { 音|意 }{ 意|音 }{ 意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第三个译本,实叉难陀的译本,的名字是(    )。
  |  | 
 | { 《大乘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佛教的很多梵文原本现在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古老的本子。《楞伽经》的(        )就还在。
  |  | 
 | { 梵文原本|梵本|梵文本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拿《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与《楞伽经》在汉传佛教历史上,这三个古老的译本做个对比,发现(      )的译本与现存梵文原本的契合度最高。
  |  | 
 | { 实叉难陀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译师(      )的译本把整个《楞伽经》分为十品。
  |  | 
 | { 实叉难陀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      )的这个译本,它这十品的划分以及这十品的品名与现存的《楞伽经》的梵文原本是吻合的。
  |  | 
 | { 实叉难陀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汉传佛教的讲经传统,要把这一部经分为三个部分,就是(    )、(     )、(       )。
  |  | 
 | { 序分 }{ 正宗分 }{ 流通分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序分就是一部经的(     ),正宗分就是这部经的(    )部分,流通分是这一部经的(    ),往往都是佛陀嘱托这部经日后怎么样的流传于世。
  |  | 
 | { 序言 }{ 核心|主要 }{ 附录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大乘入楞伽经》分为十品,第一品罗婆那王劝请品是这部经的(    )分,就是前言。
  |  | 
 | { 序 }
  |  | 
 | 
  |  | 
 | {
  |  | 
 | |type="{}" coef="1"}
  |  | 
 | 从第二品集一切法品到第七品变化品,这一共六品,就是《楞伽经》的(    )分,它是这部经最核心的部分。
  |  | 
 | { 正宗 }
  |  | 
 | 
  |  | 
  | 
 | </quiz>  |  | </quiz>  | 
 |      |  |      | 
 |      |  |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3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