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第1行: |
第1行: |
|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体系== | | ===[[三时判教]]=== |
| [[File:三时判教2.mp4|缩略图|525x525像素]] | |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 |
|
| |
|
| | 其实这个问题,早被佛陀以及历代的佛教大德们发现了。因此在佛教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叫“判教”。什么是判教呢?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归归类、分分角度、分分层次,看佛陀是用了哪些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名言系统来解构我们凡夫的,来诠释佛陀证悟的真实的。判教是非常重要的,印度有很多大的佛教学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佛陀的教法判过教。佛法传到中国以后,形成了很多中国化的佛教教派,比如说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等。在这些不同教派当中,历代祖师也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做了自己的判教。当然,这些不同的判教都有自己合理的因素,但是我想问,经中有没有判教?佛陀自己有没有判教?如果佛陀自己有判教,那么佛陀的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经中有没有判教啊?有的。 |
|
| |
|
| 依据《解深密经》,将[[佛陀]]的教法分为三套名⾔系统,这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性的众⽣、分不同层次、安⽴了不同的名⾔系统,从不同的⾓度来[[解构]]我们[[凡夫]]⾃以为的真实世界。<br>
| |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这部经很多佛教徒不读,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略显深奥,像部哲学著作,不够通俗。但是这部经很重要,因为这部经中有佛陀的判教。《解深密经》中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分成了三个层次、三个角度、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
| | | {{:初时教法}} |
| 要点:<br>
| | {{:二时教法}} |
| | | {{:三时教法}} |
| #[[:Category:初时教法|初时教法]],[[:Category:二时教法|二时教法]],[[:Category:三时教法|三时教法]]是相对独⽴的三套名⾔体系,绝不能混学、混讲。<br><br>
| | {{:三乘佛法的关系}} |
| #三套[[解构]]模式[[解构]]范围不⼀样:[[⼩乘]](初时)主要[[解构]]“[[⼈我执]]”——[[轮回]]⽆我;[[⼤乘]](⼆时、三时)不仅要[[解构]]“[[⼈我执]]”同时[[解构]]“[[法我执]]”,⽆论从[[解构]]的范围和深度上都要⽐[[⼩乘]]彻底。<br><br>
| | [[Category:二时教法]] |
| #⼆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说法的⽴⾜点不同,因此佛陀⼆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绝不能混讲:⼆时教法: 佛陀⽴⾜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三时教法: 佛陀⽴⾜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br><br>
| | [[Category:教理体系]] |
| #⼆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虽然在[[解构]]的模式、⽅法、策略、⾓度上有所不同,但其⽬的都是为了[[解构]],这⼀点相同!⽽且,⼆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在[[解构]]我们凡夫⾃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在[[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的不同!<br>
| | [[Category:二时教法法义精华]] |
| | |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
|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br>
| | [[Category:净名百科]] |
|
| |
| “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nà)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
| |
| 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
| |
| 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br>
| |
|
| |
|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
| |
| 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
| |
| 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br>
| |
|
| |
|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
| |
| 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
| |
| 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br>
| |
| ——《解深密经》<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