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37/内容提要: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 第10行: | 第10行: | ||
=== 二、法(dharma)与非法(adharma) ===  | === 二、法(dharma)与非法(adharma) ===  | ||
'''1、“法若应舍,云何有二,有二即堕分别相中”'''  | '''1、“法若应舍,云何有二,有二即堕分别相中”'''  | ||
只要“二”就堕入分别相,“二”和“分别”是凡夫的两大基本特征。二时教法用“二谛解构凡夫的“二”,得圣者的“不二”;三时教法用唯识解构凡夫的“分别”,得圣者的“无分别”。  | |||
'''2、“有体无体,是实非实”'''  | '''2、“有体无体,是实非实”'''  | ||
法与非法这对二,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也就是凡夫分别相,都可以用法与非法这对二来表达。  | |||
法是有体,非法是无体;法是实,非法是非实。法是有体,这个“体”梵文是svabhāva,通常翻译为“自性”。有自性就是存在,法就是有体性的、有自性的,因此法表示凡夫虚妄分别的存在。非法是无体,“无体”梵文是abhāva,就是不存在,无体性。  | 法是有体,非法是无体;法是实,非法是非实。法是有体,这个“体”梵文是svabhāva,通常翻译为“自性”。有自性就是存在,法就是有体性的、有自性的,因此法表示凡夫虚妄分别的存在。非法是无体,“无体”梵文是abhāva,就是不存在,无体性。  | ||
| 第61行: | 第61行: | ||
佛法认为自相的法不真实,共相的非法更不真实,更远离真实。共相非法是增益上的增益,虚妄中的虚妄。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既不在自相的法里,也不在共相的非法里。佛陀证悟的真实性是彻底地远离自相与共相二边,彻底地泯灭法与非法二边而显现的,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舍法是要舍法与非法这两种法,这是佛教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佛法区别于哲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 佛法认为自相的法不真实,共相的非法更不真实,更远离真实。共相非法是增益上的增益,虚妄中的虚妄。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既不在自相的法里,也不在共相的非法里。佛陀证悟的真实性是彻底地远离自相与共相二边,彻底地泯灭法与非法二边而显现的,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舍法是要舍法与非法这两种法,这是佛教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佛法区别于哲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 ||
'''  | '''  | ||
==   | == 梵汉经文==  | ||
{{L2:1-4/008梵}}  | {{L2:1-4/008梵}}  | ||
{{L2:1-4/008繁}}  | {{L2:1-4/008繁}}  | ||
{{L2:1-4/008简}}  | {{L2:1-4/008简}}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