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自心现: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20行: | 第20行: | ||
==== 关键点、转折点 ==== | ==== 关键点、转折点 ==== | ||
在修行的整个历程当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就是凡夫,心就是凡夫心;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心就是圣者心。 | |||
=== 圣者心的行处 === | === 圣者心的行处 === | ||
第32行: | 第32行: | ||
=== 第二重含义——补损减 === | === 第二重含义——补损减 === | ||
境界还可以表示圣者心的行处,就是圣者、就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我们把这个真实性起名叫真如。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这是我们凡夫靠着我们的感官所感知不到的。既然我们感知不到,那我们凡夫就不承认有佛陀亲证的真正真实性的存在;不仅不承认,而且还生起诽谤。我们凡夫除了刚才增益的错误之外,佛陀说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这个错误叫做“损减”,梵文是[[apavāda]]。佛陀告诉我们,佛陀真正亲证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真如的存在,又不是像我们凡夫在我们凡夫境界当中所以为的存在。在我们凡夫的心中,我们认为的存在,它一定是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这是我们凡夫的典型的认知模式。佛陀要告诉我们,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又不是分离的,即佛陀亲证的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是不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圣者的境界而言,依然可以表达为是“境界自心现”,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的心。佛陀讲“境界自心现义”的第二重含义,就是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叫做补损减。 | |||
== “境界自心现”——破增益和补损减 == | == “境界自心现”——破增益和补损减 == | ||
第39行: | 第39行: | ||
== 增益和损减是连带性错误 == | == 增益和损减是连带性错误 == | ||
对我们凡夫而言,这个增益的错误和这个损减的错误,是连带性错误。因为我们凡夫增益了,所以才损减了。我们凡夫为什么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呢?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死死地执著着,佛陀认为其实只是心的显现,不是心外独立存在的事物,可是我们非以为是心外独立事物;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这种认知模式,就是我们认为我们认识世界,这个能认识的心跟被认识的物永远是分离的。这个增益的错误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了。因为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是靠我们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这个能证之心和证的真如,它是一体的,是不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破增益是我们这些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 | 对我们凡夫而言,这个增益的错误和这个损减的错误,是连带性错误。因为我们凡夫增益了,所以才损减了。我们凡夫为什么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呢?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死死地执著着,佛陀认为其实只是心的显现,不是心外独立存在的事物,可是我们非以为是心外独立事物;而且死死地执著着这种认知模式,就是我们认为我们认识世界,这个能认识的心跟被认识的物永远是分离的。这个增益的错误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再也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了。因为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不是靠我们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这个能证之心和证的真如,它是一体的,是不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破增益是我们这些凡夫学佛、修行的重头戏。 | ||
<noinclude> | |||
[[Category:三时教法法义精华]] | |||
</noinclu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