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3/课后自测: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 |||
第62行: | 第62行: | ||
-A、《楞伽经》是说给十地以上菩萨听的。 | -A、《楞伽经》是说给十地以上菩萨听的。 | ||
-B、《楞伽经》是说给初地以上菩萨听的。 | -B、《楞伽经》是说给初地以上菩萨听的。 | ||
+ | +C、即便是十地菩萨请法,《楞伽经》依然是说给凡夫听的。 | ||
-D、《楞伽经》说的内容是凡夫境界。 | -D、《楞伽经》说的内容是凡夫境界。 | ||
||《楞伽经》是立足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的经。 | ||《楞伽经》是立足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的经。 | ||
{ 当「境界自心现」中的“境界”是指圣者心的行处时,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法义? | |||
|type="[]" coef="2"} | |||
+A、圣者心的行处指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 | |||
-B、圣者心显现了凡夫境界。 | |||
+C、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心,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表达为“境界自心现”。 | |||
+D、圣者心是指能见、能证“真如”的心。 | |||
{ 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中的“圣智”,有人理解为“人类(凡夫)的最高智慧”,以下观点哪些是错误的? | |||
|type="[]" coef="2"} | |||
+A、此观点正确。“圣智”即指凡夫最高的智慧。 | |||
-B、此观点不正确。“圣智”即能证真如的“正智”。 | |||
+C、此观点不正确。“圣智”,不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外星人的高维智慧。 | |||
+D、此观点不正确。因为“圣智”的修饰语是“自所得”,但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智慧来自上帝,所以这个“圣智”,指的应该是上帝的智慧。 | |||
{ 「见道位之前的修行者是凡夫;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选出对此理解正确的观点。 | |||
|type="[]" coef="2"} | |||
+A、见道位是从凡夫到成佛的必经阶段。 | |||
+B、证道位,就是成佛了。 | |||
-C、从初地菩萨到成佛,都叫圣者,所以没有差别。 | |||
+D、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凡圣分水岭。 | |||
{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对此以下哪些理解是错误的? | |||
|type="[]" coef="2"} | |||
+A、立足于不同境界说法,因为佛陀的说法对象是不同的,三时是给圣者说,二时是给凡夫说。 | |||
-B、因为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从佛陀本怀上说,三时教法比二时教法了义。 | |||
+C、凡夫见不到圣者境界,所以立足于圣者境界给凡夫说法,是没有意义的。 | |||
+D、因为立足点不同,所以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有根本冲突和矛盾。 | |||
{ Vijñāna和jñāna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的动词词根jñā,这个词的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 “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这个梵文词的基本的含义是房间,它的引申义就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 八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排在第八位的阿赖耶识就是藏识。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 不讲藏识也可以讲清楚末那识。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 在瑜伽行派,在唯识宗里边,佛陀告诉我们,藏识里的种子是由众生的行为熏习而来的。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 在藏识之外有独立于藏识的七个识。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 藏识表现出来的功能分别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
|type="()" coef="1"} | |||
+正确 | |||
-错误 | |||
</quiz> | </qui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