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法义精华骨架:修订间差异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24个中间版本) | |||
第23行: | 第23行: | ||
====[[初时教法]]==== | ====[[初时教法]]==== | ||
初时教法是[[小乘教法]]。 | 初时教法是[[{{NAMESPACE}}:小乘教法|小乘教法]]。 | ||
[[声闻乘]]、[[缘觉乘]]属于小乘 | [[{{NAMESPACE}}:声闻乘|声闻乘]]、[[{{NAMESPACE}}:缘觉乘|缘觉乘]]属于小乘 | ||
====[[二时教法]]==== | ====[[二时教法]]==== | ||
第37行: | 第37行: | ||
这六个道理,组成了整部大乘佛法。 | 这六个道理,组成了整部大乘佛法。 | ||
[[如来乘种性|菩萨乘]]是大乘 | [[{{NAMESPACE}}:如来乘种性|菩萨乘]]是大乘 | ||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 |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 | ||
第44行: | 第44行: | ||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深密经》 |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深密经》 | ||
<hr class=""> | <hr class=""> | ||
'''扩展阅读''' | '''扩展阅读''' | ||
[ | [[JM:渐法与顿法|渐法与顿法]] | ||
[ | [[JM:四重二谛的模式|四重二谛的模式]] | ||
[[三时判教|金刚经导读之三时判教阅读]] | [[三时判教|金刚经导读之三时判教阅读]] | ||
===[[横向判教]]=== | ===[[{{NAMESPACE}}:横向判教|横向判教]]=== | ||
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把佛陀的教理,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教理做一个概括。其实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破增益、补损减。 | 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把佛陀的教理,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教理做一个概括。其实大乘佛法非常明显,教理体系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破增益、补损减。 | ||
第90行: | 第87行: | ||
====二时三时破增益比较==== | ====二时三时破增益比较==== | ||
参考阅读[[二时三时破增益比较]] | 参考阅读[[{{NAMESPACE}}:二时三时破增益比较|二时三时破增益比较]] | ||
'''扩展阅读''' | '''扩展阅读''' | ||
[ | [[JM:佛陀纵向与横向教理体系|佛陀纵向与横向教理体系]] | ||
[ | [[JM:净名弘法六要点|净名弘法六要点]] | ||
==[[立足点]]== | ==[[{{NAMESPACE}}:立足点|立足点]]== | ||
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 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 ||
第128行: | 第125行: | ||
“境界自心现”中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 | “境界自心现”中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 | ||
* | * 圣者心的表达,只能立足于圣者境界,叫做“智”,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 | ||
* | * 当“心”指凡夫心的时候,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的凡夫心,叫做“识”,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 | ||
《楞伽经》当中所指的凡夫心,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只有圣者能见。通俗地讲,在三时教法,在《楞伽经》当中所说的凡夫心,不是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 | 《楞伽经》当中所指的凡夫心,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只有圣者能见。通俗地讲,在三时教法,在《楞伽经》当中所说的凡夫心,不是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 | ||
第159行: | 第156行: | ||
凡夫跟圣者怎么判断区分? | 凡夫跟圣者怎么判断区分? | ||
=====[[ | =====[[JM:大乘修行五位|修行五位]]===== | ||
[[文件: | [[文件:净名学修纲要0007.png|缩略图]] | ||
修行五位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的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资粮位,准备资粮,也就是准备工作。 | 修行五位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的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资粮位,准备资粮,也就是准备工作。 | ||
# 加行位,通过资粮位的修行,资粮具足了,准备冲刺下一个见道位了。见道位之前的那一段冲刺的过程,就叫加行位。 | # 加行位,通过资粮位的修行,资粮具足了,准备冲刺下一个见道位了。见道位之前的那一段冲刺的过程,就叫加行位。 | ||
第179行: | 第176行: | ||
* 凡夫: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 | * 凡夫: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 | ||
* | * 圣者: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他的心就是圣者心。 | ||
====[[境界自心现]]的两重法义==== | ====[[境界自心现]]的两重法义==== | ||
第187行: | 第184行: | ||
当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这个境界是我们凡夫依靠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心外的世界,佛陀在这里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犯的第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在心外有真实存在的东西,可是我们这些凡夫非要把心的显现当作独立于心,在心外的真实存在。这是我们凡夫由于无明而强加上去的所谓的存在,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增益”,梵文是samāropa。 | 当境界是指凡夫心的行处,这个境界是我们凡夫依靠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心外的世界,佛陀在这里讲“境界自心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凡夫,佛陀认为我们这些凡夫犯的第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把佛陀认为只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在心外有真实存在的东西,可是我们这些凡夫非要把心的显现当作独立于心,在心外的真实存在。这是我们凡夫由于无明而强加上去的所谓的存在,佛教里给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增益”,梵文是samāropa。 | ||
“[[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佛陀就是讲凡夫误以为的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它不是真实的心外的存在。这是在纠正我们这个增益的错误,就叫破增益。 | |||
=====补损减===== | =====补损减===== | ||
境界还可以表示圣者心的行处,就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我们把这个真实性起名叫真如。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这是我们凡夫依靠我们的感官所感知不到的。既然我们感知不到,那我们凡夫就不承认有佛陀亲证的真正真实性的存在;不仅不承认,而且还生起诽谤。我们凡夫除了刚才增益的错误之外,佛陀说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这个错误叫做“损减”,梵文是apavāda。 | |||
佛陀告诉我们,佛陀真正亲证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真如的存在,又不是像我们凡夫在我们凡夫境界当中所以为的存在。在我们凡夫的心中,我们认为的存在,它一定是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这是我们凡夫的典型的认知模式。佛陀要告诉我们,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又不是分离的,即佛陀亲证的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是不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圣者的境界而言,依然可以表达为是“境界自心现”,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的心。 | 佛陀告诉我们,佛陀真正亲证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真如的存在,又不是像我们凡夫在我们凡夫境界当中所以为的存在。在我们凡夫的心中,我们认为的存在,它一定是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这是我们凡夫的典型的认知模式。佛陀要告诉我们,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又不是分离的,即佛陀亲证的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是不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圣者的境界而言,依然可以表达为是“境界自心现”,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的心。 | ||
佛陀讲“[[境界自心现]] | 佛陀讲“[[境界自心现]]”的第二重含义,就是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叫做补损减。 | ||
整个佛法就是讲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情!绝对没有第三件事情! | 整个佛法就是讲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情!绝对没有第三件事情! | ||
第240行: | 第236行: | ||
==八识== | ==八识== | ||
===“[[识]]”与“智”=== | ===“[[{{NAMESPACE}}:识|识]]”与“智”=== | ||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 |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 | ||
* | * 智:在《楞伽经》当中给圣者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智”,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 | ||
* | * 识:在《楞伽经》当中给凡夫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识”,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 | ||
这两个词来自于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识”这个梵文词vijñāna比“智”的梵文词jñāna多了一个词头vi,这一点相当重要。 | 这两个词来自于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识”这个梵文词vijñāna比“智”的梵文词jñāna多了一个词头vi,这一点相当重要。 | ||
第252行: | 第248行: | ||
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因此表示凡夫心的这个识vijñāna,它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而表示圣者心的这个智,梵文jñāna没有vi,那它就应该表达的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 词头vi在这里表达的含义是分离、分开。因此表示凡夫心的这个识vijñāna,它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而表示圣者心的这个智,梵文jñāna没有vi,那它就应该表达的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 ||
===[[藏识]]=== | ===[[{{NAMESPACE}}:藏识|藏识]]=== | ||
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基本含义是房间,引申义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ālaya也经常音译为阿赖耶。所以,藏识——阿赖耶识,它对应的梵文就是ālayavijñāna,藏识的字面意思是具有收藏功能的识。 | 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基本含义是房间,引申义是一个能储藏东西的空间。ālaya也经常音译为阿赖耶。所以,藏识——阿赖耶识,它对应的梵文就是ālayavijñāna,藏识的字面意思是具有收藏功能的识。 | ||
===转识=== | ===转识=== | ||
第271行: | 第264行: | ||
===种子熏现模型=== | ===种子熏现模型=== | ||
[[种子熏现模型]],只是佛陀用凡夫的语言勉强类比凡夫境界而安立的,只是一种类比的近似表达。 | [[{{NAMESPACE}}:种子熏现模型|种子熏现模型]],只是佛陀用凡夫的语言勉强类比凡夫境界而安立的,只是一种类比的近似表达。 | ||
===眼翳执毛模型=== | ===眼翳执毛模型=== | ||
[[眼翳执毛模型]]这段讨论非常重要,是用翳病来讲唯识。如果能够理解、信受、认同眼翳执毛模型,就可以佛陀的三时教法而作为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径,否则就只能在佛陀的三时教法的门外徘徊。 | [[{{NAMESPACE}}:眼翳执毛模型|眼翳执毛模型]]这段讨论非常重要,是用翳病来讲唯识。如果能够理解、信受、认同眼翳执毛模型,就可以佛陀的三时教法而作为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径,否则就只能在佛陀的三时教法的门外徘徊。 | ||
===转识成智=== | ===转识成智=== | ||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 |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NAMESPACE}}:转识成智|转识成智]]。 | ||
一个凡夫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凡夫转变为圣者。通过前面的讨论,就可以理解,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从识转变为智,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 | 一个凡夫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从凡夫转变为圣者。通过前面的讨论,就可以理解,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从识转变为智,在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转识成智”。 | ||
第285行: | 第278行: | ||
===分别=== | ===分别=== | ||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分别]]。 |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NAMESPACE}}:分别|分别]]。 | ||
===唯识=== | ===唯识=== | ||
[[唯识]]——只有心识,梵文就是vijñānamātra。 | [[{{NAMESPACE}}:唯识|唯识]]——只有心识,梵文就是vijñānamātra。 | ||
[[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 | [[{{NAMESPACE}}:唯识|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 | ||
===二时空与三时转=== | ===二时空与三时转=== | ||
参考阅读[[二时空与三时转]] | 参考阅读[[{{NAMESPACE}}:二时空与三时转|二时空与三时转]] | ||
==宗通与说通== | ==宗通与说通== | ||
[[宗通]]与[[说通]]两者合起来是完整的佛法,缺一不可。 | [[{{NAMESPACE}}:宗通|宗通]]与[[{{NAMESPACE}}:说通|说通]]两者合起来是完整的佛法,缺一不可。 | ||
===[[宗通]]=== | ===[[{{NAMESPACE}}:宗通|宗通]]=== | ||
“离言自证法”,佛陀自证的法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是圣者亲证的,这个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当中给了它一个词,叫“宗通”,就是自所证的殊胜之相,是离于语言的,这是宗通。 | “离言自证法”,佛陀自证的法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是圣者亲证的,这个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当中给了它一个词,叫“宗通”,就是自所证的殊胜之相,是离于语言的,这是宗通。 | ||
===[[说通]]=== | ===[[{{NAMESPACE}}:说通|说通]]=== | ||
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他还要随众生心方便善巧,安立种种名言为众生说法。这就是“说自所证法”。在后边的《楞伽经》当中也给了它一个词,叫“说通”。 | 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他还要随众生心方便善巧,安立种种名言为众生说法。这就是“说自所证法”。在后边的《楞伽经》当中也给了它一个词,叫“说通”。 | ||
==如来藏== | |||
===释义=== | |||
[[JC:如来藏不生万法|如来藏]]的梵文是tathāgatagarbha,这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词组成。 | |||
* 第一个词tathāgata,这个词就是如来。什么是如来?如来是佛的另外一种称呼。 | |||
* 第二个词是garbha,通常译作胎藏,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子宫——女人怀孕的子宫。 | |||
tathāgatagarbha合起来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 |||
* 能孕育如来的子宫,是指佛是在这里孕育降生的,这就是如来藏的字面意思。 | |||
===如来藏不生万法=== | |||
参考阅读“[[JC:如来藏不生万法|如来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