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1/内容提要:修订间差异
小 Admin移动页面楞伽经导读内容提要011至楞伽经导读011/内容提要,不留重定向:文本替换 - 替换“楞伽经导读内容提要011”为“楞伽经导读011/内容提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011''' | '''《楞伽经》导读011'''——'''1-02-04罗婆那请佛说法''' | ||
''' | == '''内容提要''' == | ||
=== '''一、藏识的种子熏现模型''' === | |||
'''一、藏识的种子熏现模型''' | |||
藏识是圣者能见,因此它是离言的。 | 藏识是圣者能见,因此它是离言的。 | ||
第11行: | 第9行: | ||
种子熏现模型,也只是佛陀用凡夫的语言勉强类比凡夫境界而安立的,只是一种类比的近似表达。 | 种子熏现模型,也只是佛陀用凡夫的语言勉强类比凡夫境界而安立的,只是一种类比的近似表达。 | ||
'''二、罗婆那请佛说法''' | === '''二、罗婆那请佛说法''' === | ||
''' | '''1.“作是语已,即与眷属乘花宫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绕三匝,作众伎乐供养如來。所持乐器皆是大青因陀罗宝……”''' | ||
宫殿这个词梵文是vimāna,本义是宫殿,但有个引申义,就是能够在空中飞行的车,所以在有些印度文献里译作“飞车”。 | 宫殿这个词梵文是vimāna,本义是宫殿,但有个引申义,就是能够在空中飞行的车,所以在有些印度文献里译作“飞车”。 | ||
第23行: | 第21行: | ||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供养佛陀。 |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供养佛陀。 | ||
''' | '''2.“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证智之所知,愿佛为宣说”''' | ||
佛法的根本法门就是“心自性的法门”,这个法门有四个特点:第一,无我;第二,离见,远离一切的凡夫见解;第三,离垢,远离污垢;第四,“证智之所知”,是佛陀的自内证的境界。 | 佛法的根本法门就是“心自性的法门”,这个法门有四个特点:第一,无我;第二,离见,远离一切的凡夫见解;第三,离垢,远离污垢;第四,“证智之所知”,是佛陀的自内证的境界。 | ||
''' | '''3.“善法集为身,证智常安乐,变化自在者,愿入楞伽城”。''' | ||
“善法集为身”,这个身指的是佛身,佛的身是由善法积聚而成的。 | “善法集为身”,这个身指的是佛身,佛的身是由善法积聚而成的。 | ||
第35行: | 第33行: | ||
“变化自在者”,佛身可以显现出种种的变化。 | “变化自在者”,佛身可以显现出种种的变化。 | ||
''' | '''4.“尔时罗婆那楞伽王以都咤迦音歌赞佛已,复以歌声而说颂言”。''' | ||
“都咤迦”是toṭaka这个词的音译,toṭaka是印度诗歌的一种文体。 | “都咤迦”是toṭaka这个词的音译,toṭaka是印度诗歌的一种文体。 | ||
第41行: | 第39行: | ||
“歌”梵文是gāthā,就是前面用toṭaka后边用gāthā,就是换一种文体来赞佛。这两种文体从梵文上讲韵律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翻译成汉语以后,比如说实叉难陀,都译成五个字、五个字一句,那么这两种梵文的不同文体的韵律,翻译成汉语之后我们感受不到了。 | “歌”梵文是gāthā,就是前面用toṭaka后边用gāthā,就是换一种文体来赞佛。这两种文体从梵文上讲韵律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翻译成汉语以后,比如说实叉难陀,都译成五个字、五个字一句,那么这两种梵文的不同文体的韵律,翻译成汉语之后我们感受不到了。 | ||
''' | '''5.“世尊于七日,住摩竭海中,然后出龙宫,安详升此岸”。''' | ||
摩竭是makara这个词的音译,makara就是鱼,大鱼、鲸鱼,就是有大鱼的海中。 | 摩竭是makara这个词的音译,makara就是鱼,大鱼、鲸鱼,就是有大鱼的海中。 | ||
''' | '''6.“我与诸婇女,及夜叉眷属,输迦娑剌那,众中聪慧者”。''' | ||
“输迦”是śuka这个词的音译。“娑剌那”是śaraṇa这个词的音译。输迦和娑剌是两个仙人的名字,这两位仙人皈依了佛教,他们能言善辩,有神通,很聪慧。 | “输迦”是śuka这个词的音译。“娑剌那”是śaraṇa这个词的音译。输迦和娑剌是两个仙人的名字,这两位仙人皈依了佛教,他们能言善辩,有神通,很聪慧。 | ||
'''三、宗通与说通''' | ==='''三、宗通与说通''' === | ||
佛陀的自证法是离言的,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是圣者亲证的,这个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中叫“宗通”,就是自所证的殊胜之相,是离于语言的,这是宗通。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他还要随众生心方便善巧,安立种种名言为众生说法。这就是“说自所证法”,在后边的《楞伽经》当中叫“说通”。 | 佛陀的自证法是离言的,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是圣者亲证的,这个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中叫“宗通”,就是自所证的殊胜之相,是离于语言的,这是宗通。但是佛陀慈悲,为了度化众生,他还要随众生心方便善巧,安立种种名言为众生说法。这就是“说自所证法”,在后边的《楞伽经》当中叫“说通”。 | ||
第55行: | 第53行: | ||
宗通与说通两者合起来是完整的佛法,缺一不可。 | 宗通与说通两者合起来是完整的佛法,缺一不可。 | ||
== '''经文部分''' == | |||
{{L2:1-2/003梵}} | |||
{{L2:1-2/003繁}} | |||
{{L2:1-2/003简}} | |||
{{L2:1-2/004梵}} | |||
{{L2:1-2/004繁}} | |||
{{L2:1-2/004简}} | |||
{{L2:1-2/005梵}} | |||
{{L2:1-2/005繁}} | |||
{{L2:1-2/005简}} | |||
{{L2:1-2/006梵}} | |||
{{L2:1-2/006繁}} | |||
{{L2:1-2/006简}} | |||
{{L2:1-2/007梵}} | |||
{{L2:1-2/007繁}} | |||
{{L2:1-2/007简}} | |||
{{L2:1-2/008梵}} | |||
{{L2:1-2/008繁}} | |||
{{L2:1-2/008简}} | |||
{{L2:1-2/009梵}} | |||
{{L2:1-2/009繁}} | |||
{{L2:1-2/009简}} | |||
{{L2:1-2/010梵}} | |||
{{L2:1-2/010繁}} | |||
{{L2:1-2/010简}} | |||
{{L2:1-2/011梵}} | |||
{{L2:1-2/011繁}} | |||
{{L2:1-2/011简}} | |||
{{L2:1-2/012梵}} | |||
{{L2:1-2/012繁}} | |||
{{L2:1-2/012简}} | |||
{{L2:1-2/013梵}} | |||
{{L2:1-2/013繁}} | |||
{{L2:1-2/013简}} | |||
==注释==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