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BK:经、律、论简介”︁的源代码
←
BK:经、律、论简介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BK
您没有权限编辑
BK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净名百科'''= ==法义诠释== 一部佛教典籍能够称为是“经”,意味着什么?佛教的文献数量是巨大的,典籍是浩瀚的,因此一个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人,面对着浩瀚的佛教典籍,会感到很困惑:从何下手?因此在佛教的历史上,对浩瀚的佛教典籍的分类,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把佛典分分类,哪些重要?哪些次重要?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佛教史上,对佛教典籍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简洁的分类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佛教典籍分成三类,分别起名叫“经”“律”“论”。怎么划分的呢?首先,经跟律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部佛教典籍能够被称为是佛经或者佛律,佛教徒认为,那一定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先生亲口所讲的,叫“佛说”,经跟律是佛说。《金刚经》是一部经,这就意味着《金刚经》是佛说。经就是佛陀所讲的道理,律就是佛陀为后世的弟子们所建立的行为规范,戒律。经跟律既然是佛说,佛是证道者,佛是现证了真实的人,所以佛陀从他老人家最清净的法界中流淌出来的经跟律,应该是我们学习佛陀教法要依止的根本。现在我们中国佛教有个误区,就是我们总是说某某人说什么,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可是我们总是不用心去体会佛陀怎么说;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忘却了佛陀。其实我们最根本要依止的是佛说。而在经律论在这三部分典籍当中,经跟律是佛说,因此读经、读律,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部分叫论,论就不是佛陀他老人家亲口所说。佛陀老人家涅槃之后,在印度,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论师,虽然不会很多,但总会出现一些对佛陀的经跟律有着精深研究的佛教的学者、修行者,我们称为论师,他们通过学习经和律,进而写出一部部他们对佛陀教法的理解的著作,称为论。论不是佛说,因此在这三部分典籍当中,经跟律的地位高于论,这个没有问题。但是这不能意味着论就不重要。其实论对于我们末法众生学习佛陀教法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些著论的大论师有很多都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他们对佛陀的圣教量做了非常系统化的阐释,这些系统化的阐释很对机我们末法众生。因此论是末法时期众生学习佛陀的经跟律的桥梁和工具。 经律论这三部分典籍合到一起被称为“三藏”。我们经常听说某位法师是三藏法师—能够被称为是三藏法师的人,一定是对佛教典籍的经律论这三部分典籍都有着精深的学习跟研究的法师,因此能做到三藏法师是相当得不容易。鸠摩罗什当之无愧是三藏法师,玄奘、义净是三藏法师。 ='''中印百科'''= ==经藏== 经藏 Sūtra-pitaka 佛教经类文献集成,三藏之一。经又称契经、经本,音译作修多罗、素怛缆、苏怛罗等,被认为是由佛陀亲口所说之教法。多数经类佛典开头冠以“如是我闻”,表示亲闻佛说。 经一词的梵文sūtra,原意为线,即简明扼要、贯穿纲领之意,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用语,指示一类文体,后被佛教用来指示佛语,其原因佛教论典大多解释为,佛陀的教诲提纲挈领而贯穿诸法,如丝线贯穿花鬘。然而佛教的经体多为对话采录,与婆罗门教凝练至隐晦的经体相距甚远,所以也有西方学者认为,佛典梵语中sūtra一词为其俗语原词sutta的错误梵语化,其词源应为sūkta,即“善言”。 佛经最初只是由佛陀口授。佛陀灭度之后,为了避免歧异丛出而湮没正法,迦叶组织佛弟子们进行第一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的部分,由其他长老检验认可,确定了最初的经藏。其后数次结集会诵,佛教逐渐分裂为各个部派并各自奉持不同的经藏,在收录经目、经目排序和内容篇幅上都有不同。然而在最初的三四百年间佛经都还是口耳相授,未形成书面典籍,并且出现了分工记忆而专持一部的僧人,如经师、律师等。经藏最初的文字写定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原始佛教文献之中有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两说,分即佛陀的言教的分类。九分教也有称九部经,见于上座部和大众部律典。包括契经(修多罗)、重颂(祗夜)、授记、偈颂(伽陀)、自说(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有学者认为这一分类方法较为古老,早于三藏以及尼迦耶或阿含的分类法。十二分教也称十二部经,见于法藏部、有部和化地部的文献,即在上述基础之上添加因缘、譬喻和论议(优波提舍),其中的因缘和论议又与律藏和论藏相涉。 五部或五尼迦耶现存最完整的部派经藏系统,是南传上座部以巴利语记录下来的经藏五部。巴利语是古代印度俗语的一种,据上座部自传是佛陀所用的语言(摩揭陀语),而此说法并未获得学界认同。一般认为,巴利语是早期编订佛经之时在西部俗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经典语。上座部选用尼迦耶(意为部集)一词标称其经藏,称为五尼迦耶或五部。《长部》是佛陀长篇说教的集成,共34篇;《中部》记录了中篇说教,共152篇;《相应部》是短篇部分,依主题分为56个相应近3000篇,《增支部》将佛陀教法依法数排列,共11集2000余篇;《小部》共15部,其中也包含一些早期僧人的著作。 巴利经藏是现存佛教典籍的最古老形态之一,最初是由锡兰(今斯里兰卡)上座部大寺派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写出,5世纪时印度僧人觉音在锡兰完成了最后编订。其后由南亚传至东南亚,成为南传佛教的经典基础,并传承至今,现存以僧伽罗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等书体写成的文本。1881年创设于伦敦的巴利圣典协会,历经百余年完成了包含经藏在内的巴利三藏原典校勘和英译。1956年,缅甸政府邀请各国比丘举行第六次结集,校勘巴利三藏并以缅甸字体印行。日本曾组织大批学者翻译出版了《南传大藏经》70册,20世纪90年代台湾元亨寺组织人力将此日译本转译为汉语。2010年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开展了巴利三藏法胜版项目,开始重新校勘巴利三藏。从2009年开始,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与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合作开展中国首次系统的巴利佛典汉译工程,已出版经藏的第一册——《长部》。 四阿含与五阿含其他部派的经藏部类多称“阿含”,其音译又作阿笈摩、阿伽摩,是传来教说之意。阿含的编辑年代大致与巴利语经藏相当,多以梵语或混合梵语写成。说一切有部和经部传有《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四阿含,被有部和经部列于三藏之外的《杂藏》,在化地部、法藏部和大众部的文献中被归入经藏,相当于第五阿含,约对应于上座部的《小部》。《阿含经》的梵文原典只在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发现了一些残篇,例如《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部分写本和《增一阿含经》的一小部分。20世纪末发现了一部原出于吉尔吉特的《长阿含经》梵文写本,保存相对完整,抄写于约8世纪,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在中亚出土的佉卢文犍陀罗语佛经,包括一些属于《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的经典,可能属于法藏部。 汉译藏经中传有4部阿含,而其部派归属并不一致。《长阿含经》属法藏部,《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属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经》尚有争议。此外汉译藏经中还存有大量单行经篇。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之中并没有系统的阿含经,只译有一些单经。 大乘经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大乘经开始涌现。现存一些早期的大乘经典曾引述有《菩萨藏经》、《道智大经》、《三品经》,可能反映了一些初期大乘经法的信息。据传法藏部曾集有菩萨藏,但这些经典的具体内容尚难以定论。现存的早期大乘经典包括:般若类经、《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等,并且数量不断增广,可以统称为大乘经藏。然而,与各个部派经藏的封闭系统不同,大乘经藏在印度并没有一个编集系统,也就是没有固定的数量、部类和排序。唐代智昇的《开元释教录》将大乘经分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和五大部外诸经,成为后世藏经分类的标准。大乘经多以梵语或混合梵语写成,有大量梵文原典保存了下来,近年甚至还发现了于公元1世纪抄写于桦树皮之上的《八千颂般若》犍陀罗语写本残片,但也有为数不少的经典原本已失传,现仅存汉、藏译本。中国于佛教初传的东汉时期便译有大乘经典,其影响也远超阿含类经。 ==律藏== 律藏 vinayadhara 佛教戒律典籍的集成,三藏之一。律(vinaya)音译作毗奈耶 、 毗尼耶、毗尼等,意译为调伏,即调和身口意三业、制伏种种恶行之意。律是佛教团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议事制度。相传戒律由佛陀亲自制定,遇僧团成员有不当行为之时,佛陀加以告诫并定下律条加以约束,随犯制戒汇集而成最初的律。 佛灭度后(约公元前5世纪),僧团举行第一次结集,据说由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持律第一”著称的 优波离 诵出律藏。戒律被视作僧团的依怙,佛在涅槃时曾嘱咐僧团以后要以法与律为师。在僧团发展过程中,由于成员、地域、环境不同,僧律被不断修改和充实,很多佛教部派都形成了自己的律藏。据说佛灭度后,付法藏第五祖优婆崛多门下的5位弟子将律分为5部,即法藏部律、说一切有部律、化地部律、迦叶遗部律以及大众部律,也有文献另举犊子部律(失传)。说一切有部与大众部的律典尚有梵本遗存。在上述小乘部派律典之外,强调菩萨行的大乘佛教也有关于菩萨戒和律仪的文献,例如《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戒品》,密教也有自己的戒律体系,称为三昧耶戒,但没有形成单独的僧律体系。 广律的内容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依部派不同称为“经分别”,“波罗提木叉分别”或“律分别”,汉译广律中有时称为“毗尼”或“毗奈耶”。其内容包括律典的基本条文,即所禁事项与处罚规则,以及对制立因缘、文句释义及运用实例的详细分别。第二部分是犍度,意为蕴聚,即分类汇编,是关于僧团仪式、作法、生活等方面的规定。有些广律还包含有附录部分。将第一部分的基本条目单辑的文献,称为“波罗提木叉经”,意译别解脱经,又称戒本、戒经或戒心,是律典的略本,与广律相对,也包含一些仪轨的内容,为僧团半月布萨日忏悔所用。 汉地律典的译传始于公元3世纪中叶昙柯迦罗所译的大众部戒本,此后形成了“ 四部广律 ”,即法藏部的《四分律》、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化地部的《五分律》和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这4部再加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又称“ 五部广律 ”。其中,以 《四分律》传习最广,至今仍为汉地僧尼所秉持。唐代以法砺(569~635)、道宣(596~667)与怀素(634~707)为代表的律宗三家,皆专研此律。律藏也包括注释和论书。例如汉传有“ 律部五论 ”之说,即《毗尼母论》、《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和《律二十二明了论》,这些论著与四部广律合称“ 四律五论 ”,共同构成汉译律藏的基础。 藏传佛教以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主,选择性地吸收他宗律典,形成了自己的律藏。南传上座部以巴利语写成的律典也称 《铜鍱律》 ,保存了较古的律典面貌。其内容分为经分别、犍度和附随三部分,前两部分与汉传诸律基本一致而互有出入,与化地部《五分律》最为接近,其附随部分大致相当于律藏的附录,是对于戒条的进一步解释说明,一般认为是后期的编纂,与汉传律典差异较大。 ==论藏== 论藏 Abhidharma-pitaka 佛教论典类文献集成。又称阿毗达磨藏、对法藏,三藏之一。阿毗达磨也称阿毗昙,略作毗昙,意译为对法或胜法,即关于佛法的讨论,或殊胜教法,指辨析法义的一类文献。 论藏的起源较为复杂。佛陀本人就有对法义的辨析,称为论议或优波提舍,列为十二分教之一。佛弟子之中也传有归纳总结佛经的“本母”,以及表达修学体会的著作。上述文献中的一部分后来被结集归入经藏,例如上座部巴利语《小部》中的一些文献,以及其他部派的《杂藏》。据传佛的弟子迦旃延著有“崐勒”或“九分毗昙”,甚至得到了佛的印可,但已经失传。 舍利弗与目犍连是解释“九分毗昙”的两大家,舍利弗将佛说归为 5 分,影响较大,现存的《舍利弗阿毗昙论》即是其节略,南传上座部的论藏也受其影响。目犍连一系唯存《法蕴足论》,只是九分毗昙之末分。这类论著开创了论典体例的先河,可以视作论藏的起源。而现在所谓的论藏,一般认为是佛教发生分裂之后,各个部派所汇集的独立于经藏的论议著作集成。南传上座部的论藏借由巴利语三藏保存了下来,包含 7 论:《法聚论》、《分别论》、《论事》、《人施设论》、《界说 论》、《双 论》和《发 趣 论》。这些著作约形成于公元前 3~ 前 1 世 纪,与《九分毗昙》关系较为密切。后来的巴利语《义疏》和《复注》等注疏文献,以及觉音的《清净道论》等撰述,都编辑在藏外。 上座部以外的部派没有完整的论藏存留,所以无法确知其论藏结构和藏内外之别。北印度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在汉译中保存相对完整一些,其论藏的核心称为“一身六足”。迦多衍尼子的《发 智 论》称 为“身 论”,六部“足论”是《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施设足论》和《品类足论》。这些论著的编撰约始于公元前 2 世纪,其中的六足年代较早,又称为“六分毗昙”,身论则稍晚,与其广释《大 毗 婆 沙论》并称“阿毗昙身及义”。这些论著都保存在汉译藏经之中,其中《施设论》的汉译只是节本,藏译更全一些,却没有翻译其他六部论。在丝绸之路沿线发现了《集异门》、《法蕴》、《品类》的少量梵文残叶。公元 1 世纪以后,印度西北部的迦湿弥罗(见罽宾)和犍陀罗发展成为有部的两大中心,分别称为东方有部和西方有部。 ='''维基百科'''= 佛经,为记载佛语和佛陀教法的经典。主要指经藏,有时也泛指经律论三藏,以及历代后贤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总称为“众经”、“一切经”或“大藏经”。按佛教传统和记载语言,佛典可分为巴利语(南传上座部佛教)、古汉语(汉传佛教)、古典藏语(藏传佛教)三大体系,残存的梵语、犍陀罗语文献,并衍生出韩语、日语、西夏语、吐火罗语、粟特语、于阗语、回鹘语、蒙语、满语、越南语、泰语、缅语、僧伽罗语、现代汉语和英语等语言的再译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发展,诞生了为数众多的庞大典籍。尽管有共通源头,但经过长期抉择、扬弃与衍生的教判过程,形成了多样化的面貌: 斯里兰卡、泰缅等国传承声闻乘的上座部教法,以传至斯里兰卡岛的分别说部──赤铜鍱部中大寺派的《巴利三藏》为主,重视四念处禅修。传扬解脱道四向四果,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Buddhism); 汉字文化圈以大乘经(英语:Mahayana sutras)论为主干。教理之义学肇始于关河(鸠摩罗什、三论),后有天台、华严、法相等,兼说一切有部毗昙学、成实学、俱舍学;行持有参禅(禅宗)、念佛(净土)、止观(天台、华严、唯识等),及秘密乘中杂密的仪轨咒语,和纯密的修行体系。主要传扬菩萨道,推崇菩提心和六波罗蜜行,为东亚佛教(East Asian Buddhism),属于大乘佛教的一支; 西藏承接密续教法,以和怛特罗有关的印度密教为主。重视显教宗义(英语:Siddhanta)(藏: grub-mtha')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的学习,密咒坛城护摩的加持,以及观修本尊。行持分修习空性的解脱道(藏: grol lam),和修习那洛六法等密续瑜伽,开通气脉和脉轮的方便道(藏: thabs lam)。传扬密咒金刚乘,得悉地成就,为西藏佛教(Tibetan Buddhism),属于大乘佛教的一支。 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中的契经。现存的佛教原典有: # 大批的藏文和汉文版本的翻译经典。 # 锡兰、缅甸、柬埔寨和泰国所存,源自古印度上座部所宗奉经典的巴利文版本。 # 尼泊尔保存的、印度晚期佛教所存认的一部不很完整的经集,附有一部辅助性著作的选集。 #少数散布在其他各地的印度语文经典,例如保存在西藏、日本和印度西部某些耆那教徒的藏书,以及埋藏在中亚墓窟的藏书。 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包括: # 经藏:梵文Sūtr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怛缆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佛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 律藏:梵文Vinay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毘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 # 论藏:梵文Abhidharma-piṭ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毘达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将“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摄为五分(藏): * 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说素呾缆藏(经藏)。 * 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说毘奈耶藏(律藏)。 * 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说阿毘达磨藏(论藏)。 * 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说般若波罗蜜多藏(般若藏)。 * 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说诸陀罗尼藏(真言藏─密教悉昙咒语等)。 * 并称五藏之受持者,阿难受持“素呾缆藏”(经),优婆离受持“毘奈耶藏”(律),迦旃延受持“阿毘达磨藏”(论藏),文殊菩萨受持“大乘般若波罗蜜多”(般若),金刚手菩萨受持“甚深微妙诸总持门”(真言门)。 ==注释== [[Category:三时教法]] [[Category:楞伽经导读]] [[Category:楞伽经导读002]]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净名百科]] [[Category:维基百科]] [[Category:百科词条]] [[Category:中文词条]]
返回
BK:经、律、论简介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BK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