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不二法门”︁的源代码
←
不二法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不二法门]]= 智者发现,我们这些凡夫,有一个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特殊认知模式:总是构建一对一对的相待名言去理解、描述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佛法把凡夫的这种认知模式叫二边见。通俗地讲,智者看我们凡夫是二,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是凡夫。所以把凡夫的二解构了,也就是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解构了。因此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紧紧抓住我们凡夫的这个特点,以解构二为入手处,以解构二为方便善巧,以达到彻底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让我们这些二的凡夫能够不二,从二走向不二,就是由凡入圣的过程,就是修行解脱的过程。所以大乘佛法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还有一个别名就叫“不二法门”。 两种不二 在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当中,不二有两个层次,或者两重境界。第一种不二,基于二谛模式而建立的不二,表述为:“既不怎么怎么样也不怎么怎么样”。不常不断,这是不二,就是既不常也不断。非有非无,也是不二,非就是不,说不有不无也可以,只不过习惯上说非有非无,从这一重不二上理解非有非无,是既非有也非无。这种基于二谛而建立起来的不二,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二谛渐进、递进的解构模式,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存在的真实世界,重在解构,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解构掉,让我们凡夫逐步地去领受无我、无生的法义。 但是这个层次的不二,并未让我们这些凡夫真正地脱离二;它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一对老的二。这个对治的过程,确实是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过程,功德无量。特别是对于末法众生,二谛模式这个解构的善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了二谛模式渐进的、次第的解构模式,对于末法众生来说,度化的工作,就会变得更为艰难。但是大家要看到,二谛模式的这种不二,并没有真正地让凡夫彻底摆脱二。既然还是二,就一定还是凡夫的见解。因此这个层次的不二,就是既不什么什么也不什么什么的不二,还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我们把这个层次的不二,给它安立个名言,权且叫做“权便中观”。那有人说,既然这个层次的不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观,为什么还要安立“权便中观”这个名言呢?还要用“中观”这个名呢?这是因为在过去千百年来,包括印度的很多古德,都是在这个层次上,甚至都只是在这个层次上讲中观,大家似乎都认可了这也是一种中观,因此随顺古德,权且安立个名言,叫“权便中观”。这是不二的第一个层次。 下面说不二的第二个层次。我们大家要特别注意,印度古德龙树,不仅是在印度,以至于到今天为止,在这个世界上,都被认为是对佛陀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最权威阐释者,这一点没有非议。龙树的著作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对于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的真实中观见的施设,不是建立在二谛模式上的不二。有更深层次的不二,完全区别于二谛模式所安立的不二。这种不二,表达为“因不什么什么故不什么什么”。比如说,因不常故不断,因非有故非无。这种不二,不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老的二,而是要彻底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通过彻底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这是龙树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这个层次的不二,我也给它安立了一个名言,叫“究竟中观”。 不二分两个层次,就是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佛教讲不二,出现频率很高的不二是不生不灭。那问题是,佛陀说不生不灭,究竟是从哪个意义上讲不生不灭?是既不生也不灭?还是因不生故不灭?很多人对不生不灭的解读,都是说我们凡夫境界是生灭的境界,生住异灭、生生灭灭,佛陀说不生不灭,是说既不生也不灭,这个既不生也不灭,是有别于凡夫境界生和灭的第三种很微妙的状态,这一种状态不是凡夫可测度的,这种既不生也不灭的第三种状态就是中道、就是中观—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但是这种理解,完全有悖于龙树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解读,龙树认同的是因不生故不灭。 龙树认为,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从来、压根儿就没有生,无生,这是不生的法义。既然生都没有生,也就无从谈灭,这就彻底地泯灭了生灭二边,这是龙树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中道解读,是龙树所安立的中观见地。龙树所施设的中观见地,我们叫做“究竟中观”,是对凡夫境界的彻底解构。起点是一切法无生,因为无生,生都没有生,哪里还有灭?灭是生的灭,无生而灭也就无从谈起,不生不灭,因不生故不灭。进而既然是无生,那就是非有。什么是有?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叫有。既然无生,从来就没有生,因此就把凡夫境界的存在性给解构了,它根本就没有—非有。既然非有,那一定非无,因为无就是从有变成没有,有都没有了,就不存在着有变为没有这个问题了。因此非有就一定非无,非有非无,因非有故非无。 既然非有,那就不常。因为从大乘佛法讲,什么是常?存在就是常。只要是存在,只要产生了,就是常。非有,就是根本不存在,这就是无常,这就是不常。既然不常,肯定就不断。什么是断?先是存在,后来变为不存在,现在连存在都不存在,也就不存在着从存在变为不存在,因此断就无从安立。所以不常不断,是因不常故不断。所以,究竟中观的要害是无生。能够领受无生,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坎,不能理解无生,永远在大乘佛法的门之外游荡。 《中论》第一颂,也叫“皈敬颂”,这一颂排在第一品第一颂之前,也就是一开章,龙树首先说了两句话,鸠摩罗什翻译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就是“八不”。有人说,龙树一开章说不生亦不灭,怎么就认为,龙树说的“不生亦不灭”,一定是“因不生故不灭”?怎么就没有可能是“既不生也不灭”呢?看《中论颂》第一品第一颂,鸠摩罗什翻译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早就预料到我们凡夫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皈敬颂一开口说“不生亦不灭”,然后第一品第一颂就告诉我们,诸法—我们凡夫境界存在的一切—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印度的哲人们认为,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如果是一种存在的话,它就得产生,而产生的方式仅此四种,绝没有第五种。所以这是龙树解释什么叫“不生亦不灭”的“不生”。在龙树看来,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一切诸法,根本不可能从这四种方式产生,“是故知无生”,根本就没产生。所以从《中论颂》一开章,我们就可以理解,龙树一入手就是在讲究竟中观。在整部《中论颂》中,龙树虽然说过二谛,但是他在整部《中论颂》中没有运用二谛。 龙树讲中观见,直截了当从无生说起,是究竟中观的见解。所以一切法无生,是理解、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个纲领性观点,能不能接受无生,是能不能认同大乘佛法的一个试金石。所以大家对无生这件事儿,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Category:二时教法]] [[Category:教理体系]] [[Category:二时教法法义精华]]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净名百科]]
返回
不二法门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