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BK:无余涅槃”︁的源代码
←
BK:无余涅槃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BK
您没有权限编辑
BK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净名百科'''= 佛教认为从一个特定角度可以把涅槃划分为“有余”和“无余”两类。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通大乘、小乘佛法,就是大小乘都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但是在理解上有一点点差异。 ==法义诠释== 通俗地讲,什么叫有余涅槃?就是有所剩余的涅槃。比如说佛陀三十几岁坐在菩提树下证道了,那么可以认为他老人家在那一时刻其实已经涅槃了,这个涅槃,就可以理解为是有余涅槃。比如说还剩余着这个身体,这个色身。为什么还要保留着身体?因为要给众生说法,跟众生结缘。八十岁的时候,他老人家认为该说的都说了,该办的都办了,因此他老人家入了无余涅槃,就是这一点儿身体都不要了,彻底地进入了涅槃。所以无余涅槃是涅槃的最后境界、最高的境界。 ='''维基百科'''= '''无余涅槃''',[[佛教]]术语,在小乘是指阿罗汉、辟支佛灭尽[[五阴]][[十八界]]后,不再受后有,亦即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本期之寿命结束后,灭尽五阴十八界只剩[[本际]]独处之状态,因灭尽无余又称「无余涅槃界」。<ref>《[[增壹阿含经]]》卷7:「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CBETA, T02, no、 125, p、 579, a17-21)</ref> ==二乘入无余涅槃== 二乘声闻人之所学在于解脱于[[三界]][[六道]][[轮回]],《[[长阿含经]]》:「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ref>《长阿含经》卷2:「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CBETA, T01, no、 1, p、 12, a20-24)</ref>所以证得声闻四果的阿罗汉们在佛陀应身示现入灭后,那些不回心大乘的阿罗汉一个个就入无余涅槃去了。 *只有阿罗汉可以般涅槃,其余[[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必须继续修[[四念处]]修到证阿罗汉果才可般涅槃。《长阿含经》:「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浅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婬、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 *依于证果之层次差别,般涅槃之时节因缘也有所不同。《长阿含经》:「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ref>《长阿含经》卷12:「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CBETA, T01, no、 1, p、 75, a28-b3)</ref><ref>《[[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53:「五现法般涅槃。此间下种者。谓在欲界入正性离生。此间究竟者谓在欲界得诸漏尽。有五补特伽罗。此间下种彼间究竟。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无行般涅槃]]。五[[上流般涅槃]]。此间下种者。谓在欲界入正性离生。彼间究竟者。谓在色无色界得诸漏尽。」(CBETA, T27, no、 1545, p、 277, b2-8)</ref><ref>《[[阿毘达磨发智论]]》卷18:「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答一切摄五。非五摄一切。不摄何等。谓现法般涅槃。及往无色不还。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何者为胜。答若住等断。则中般涅槃为胜。若生般涅槃断结多。则彼为胜。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何者为胜。答若住等断。则中般涅槃为胜。若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断结多。则彼为胜。如是生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有行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何者为胜。答若住等断。则生般涅槃等为胜。若有行般涅槃等。断结多。则彼为胜。」(CBETA, T26, no、 1544, p、 1017, c1-13)</ref> ==偈== 齐何泉止息。于何迳不通。世间诸苦乐。何处无余灭。若于是处所。眼耳及与鼻。齐此泉止息。于斯迳不通。世间诸苦乐。是处无余灭。<ref>《[[瑜伽师地论]]》(CBETA, T30, no、 1579, p、 375, b29)</ref> 漏尽心解脱。任持最后身。名[[有余涅槃]]。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众戏论皆息。此二涅槃界。最上无等伦。谓现法当来。寂静常安乐。<ref>《[[本事经]]》卷3(CBETA, T17, no、 765, p、 678, b2)</ref> ==参考文献== ==注释== [[Category:二时教法]]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净名百科]] [[Category:维基百科]] [[Category:经文分词]] [[Category:百科词条]]
返回
BK:无余涅槃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BK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