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BK:阿罗汉”︁的源代码
←
BK:阿罗汉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BK
您没有权限编辑
BK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阿罗汉(梵语:अर्हत्,Arhat;巴利语:Arahant),又译阿罗诃,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转法轮解脱道的教导修习四念处、十二缘起观、四圣谛、八圣道,于蕴、处、界观行一切有为法的刹那生灭、空、无常、苦、无我,进而断尽我见、我执、三界贪爱、无明及其它所有烦恼,于当世舍寿时愿意不再受后有于三界中出生,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而入无余涅槃界的圣者。自佛陀三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 佛陀十号中,也包括阿罗汉,汉译通常作“应供”。 百科全书 阿罗汉Arahat, Arhat 佛教概念。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名号之一。Arhattva为[[梵语]],[[巴利语]]作Arahatta,指果位。又作阿卢 、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等,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等。 阿罗汉之称在佛教诞生以前早已存在。在 《[[梨俱吠陀]]》 中为一种称誉性的名号。它不仅用来称[[火神阿耆尼]] ,还可以用来称国王和僧侣,其意义为值得尊敬,应该供养,与其梵语字根arh 的原意“应该”、“值得”十分接近。到公元前6世纪,一般愿操苦行或行为怪异(如在地上爬行,不用手取食等)的游方僧也常称阿罗汉。佛教诞生后借用了这一词语,用以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也称“无极果”、“无学果”。 证得阿罗汉果者是按“[[八正道]]”修行,获得了无上智慧,认识到现象世界的虚幻本质,明白了“[[无我]]”之理和解脱之道的圣者。他们彻底摆脱了[[轮回]]之苦,永远处于安稳快乐的解脱境界。但是在修得阿罗汉果以前,还须通过:①“ [[预流果]] ”(亦译“[[须陀洹]]”),为证悟了佛祖的[[四圣谛]],断灭了三界中的见惑(即与佛道相左的种种观点),初见真理,得入圣道的圣者所得,他们速可于当世成阿罗汉,迟至七返生死后也可证得此果;② [[一来果]] (亦译“[[斯陀含]]”),为进一步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对各种事物的欲念)中前六品的圣者所得,他们天上人间再各受生一次后,即可得阿罗汉果;③ [[不还果]] (亦译“[[阿那含]]”),为更进一步断除了全部欲界九品修惑的圣者所得,他们没有了欲界的烦恼,在欲界死后即往生[[色界]]、[[无色界]],不再返回,且于后二界亦只各生一次。经过上述三个阶位,再断除色界及无色界的种种修惑,成为见、修两惑尽断的圣者,便生出“[[尽智]]”,得无学阿罗汉果,永远进入了 [[涅槃]]境界。 [[释迦牟尼]]的十大名号中,“[[应供]]”即阿罗汉。据 《[[弥兰陀王问经]]》说,僧、尼和俗众皆可成为阿罗汉,但在家信徒必须在成道之日加入僧团,否则便会死去。大乘佛教提出菩萨概念。由于菩萨获得大智,常处于寂静状态后,却依然留在世上救渡众生,不入涅槃,遂使阿罗汉因缺乏利他精神而相形见绌。 在大乘佛教的三种解脱途径,即三乘中,阿罗汉仅是其中声闻乘的修学目的。 P5 [[Category:百科全书]]
返回
BK:阿罗汉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BK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