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36/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36/课后自测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6=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罗婆那王在提问之前,先再次地供养佛陀,为什么? |type="[]" coef="2"} +A、这是罗婆那王对佛陀的恭敬。 -B、罗婆那王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 -C、佛法无非是简单的知识,听佛法应该免费听。 +D、这是罗婆那王对佛法的尊重。 ||“以为供养”,就是供养佛陀,也就是罗婆那王在提问之前,先再次地供佛,这是对佛法的尊重。 {依照经文,罗婆那王曾经向过去的佛提问过“二种之义”了,佛也已经给他讲过这个问题了,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罗婆那王现在还要再问同样的问题呢? |type="[]" coef="2"} -A、罗婆那王很笨,过去没听懂。 +B、罗婆那王向佛陀提问,不是为自己而问,而是代众生而问。 +C、罗婆那王要经由他的提问和佛陀回答问题的机缘,令无量的众生得解悟。 -D、罗婆那王记忆力不好,忘记过去佛开示的答案了。 ||“如是二义,我已曾问过去如来、应、正等觉,彼佛世尊已为我说。我今亦欲问于是义,唯愿如来为我宣说”。罗婆那王向佛陀提问,不是为自己而问,而是代众生而问,是要经由他的提问的机缘,佛陀回答问题,而令无量的众生而得解悟。前面的经文中佛陀说过,说等到未来的佛出现于世的时候,罗婆那王还将向未来佛提出同样的这个问题,可想而知,罗婆那王这是为广大众生,包括我们在向佛陀提问。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罗婆那王其实早已是圣者。为什么? |type="()" coef="2"} -A、因为罗婆那王是楞伽城的国王,位高权重,所以是圣者。 -B、因为罗婆那王是长了十个脑袋的夜叉,和我们凡夫不同,所以是圣者。 -C、因为罗婆那王有神通,所以是圣者。 +D、依照《楞伽经》经文,楞伽王“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这段经文是在暗示罗婆那王其实已经是圣者,因为藏识是圣者才能见。 ||说罗婆那王早已是圣者,有根据吗?当然有!“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藏识——阿赖耶识是圣者才能见。罗婆那王见了藏识大海,虽然说是在佛陀神力的加持下,但依然这段经文是在暗示我们,罗婆那王其实已经是圣者,夜叉王身只是他示现的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已。 {依照经文,“世尊,变化如来说此二义,非根本佛。根本佛说三昧乐境,不说虚妄分别所行”,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变化如来就是化身佛,根本佛就是法身佛。 +B、法身佛只是彰显如来入定至乐的境界,不显现凡夫虚妄分别的境界。 +C、罗婆那王问的有关这两种法的问题,是凡夫虚妄分别境界的事。 +D、只有化现在凡夫梦中、度化凡夫的化身佛才解答这个问题。 ||变化如来就是化身佛,根本佛就是法身佛。那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只有化身佛讲有关这两种法的问题,法身佛不讲。法身佛只是彰显如来入定之乐的境界,不显现凡夫的虚妄分别的境界。那这也就在说明,罗婆那王问的有关这两种法的问题,是凡夫的虚妄分别境界的事,所以只有化现在凡夫梦中,度化凡夫的化身佛才解答这个问题。 {基于佛陀的三时教法,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叫做分别。以下哪些是对“分别”的正确理解? |type="[]" coef="2"} +A、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是能所分离了,就是分别了。 +B、基于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似心外毛的影,只要把这个似外的影当做了心外的毛,就已经是分别了。 +C、只要认为心外有美女,即使不对美女做高矮胖瘦、美丑善恶的判断,也已经是能所分离了,已经是分别了。 +D、只要执著着有能认识的心、有心外的被认识的物,心和物是分离的,这就是分别了。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给这个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分别。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是能所分离了,就是分别了!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虚妄分别”的表述,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分别是迷惑、糊涂造成的,因此佛教往往在分别的前边加上一个定语,叫做虚妄分别。 +B、基于眼翳执毛模型,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就是虚妄分别。 +C、基于种子熏现模型,熏习现行、熏习现行,现行的kṛ是对熏习下这颗种子的kṛ的进一步展现与强化,这个kṛ就是虚妄分别。 +D、只要是凡夫就一定虚妄分别,只要在虚妄分别就一定是凡夫,这就是凡夫的特点。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分别。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是能所分离了,就是分别了。基于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似心外毛的影,只要把这个似外的影当做了心外的毛,只要认为心外有毛,这就已经是分别了。凡夫的特点: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在分别就一定是凡夫。 {从佛陀的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以下对转识成智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 +B、从梵文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去掉vijñāna的词头vi,去掉vi就是离分别,就是转vijñāna为jñāna。 +C、“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为圣者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D、“转识成智”就是从盯着美女看转为闭眼不看美女。 ||什么是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上一讲我们也讲到去掉vi,就是去掉那个vijñāna那个词头的vi,这个去掉vi就是离分别。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在三时教法中解构“分别”的工具是“唯识”。对“唯识”法义的理解,以下哪些不属于相似佛法? |type="[]" coef="2"} +A、立足圣者境界,唯识指只有心识,没有外境。 -B、立足圣者境界,凡夫境界世间万法全部都是心识所生。 +C、立足圣者境界,以唯识来解构分别,只有虚妄分别,凡夫就是分别。 +D、在三时教法中,直接安立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以唯识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这种错误认识,成就圣者的无分别智。 ||在三时教法中,解构“分别”的工具是“唯识”。在三时教法中,直接安立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以唯识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这种错误认识,成就圣者的无分别智。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在二时教法中,解构“二”的工具是二谛。对“二谛”法义的理解,以下哪些说法正确? |type="[]" coef="2"} -A、“二谛”是佛陀告诉我们的真正的真实性:胜义谛空,世俗谛有。 +B、立足于凡夫的实有见,通过“四重二谛”模式渐进平滑的解构二边,进而泯灭二边,成就空性见,成就圣者的不二法门。 -C、“二谛”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就是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就是佛陀说的实相。龙树菩萨的中观是依这样的“二谛”而解说。 +D、空性和实相,根本就不能安立在“二谛”之上,必须泯灭二边,才能安立空性与实相。 ||在二时教法中,解构“二”的工具是二谛,这就是立足于凡夫的实有见,通过二谛解构成为空性见,进而泯灭二边成就圣者的“因不生故不灭”的不二法门。很多讲中观的学者,说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真实性是什么?就是胜义谛空,世俗谛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就是佛陀说的实相。这是巨大的误解,空性和实相,根本就不能安立在二谛之上,必须泯灭二边,才能安立空性与实相。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熏习的种子可以分为“杂染种子”和“清净种子”两大类。对此,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立足圣者境界,认为凡夫心外有物的这种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就叫杂染种子。 +B、立足圣者境界,知道我们凡夫所感知的万事万物,原来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唯识无境”,这种如实认知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 +C、立足圣者境界,虚妄分别熏习的种子,就是杂染种子。 +D、立足圣者境界,无分别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 ||只要认为心外有物的这种认识,就是错误认识。那么由这种错误认识熏习的种子,就叫杂染种子。如实认知熏习的种子,就是清净种子。什么是错误认识?只要认为心外有物的这种认识,就是错误认识。错误认识就是凡夫的虚妄分别。什么是如实认知?知道我们凡夫所感知的万事万物,原来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也就是“唯识无境”,这就是如实认知。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的,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那才是真正的替换,那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如果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换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叫做“识”了,就要叫做“智”。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时候发生两件事情,是显现与分别。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二时教法的二谛和三时教法的唯识,仅仅是解构的方法、手段、工具,仅仅是解构的善巧,不是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在三时教法中,直接安立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以唯识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这种错误认识,成就圣者的无分别智。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唯识”这个道理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
楞伽经导读036/课后自测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