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转识成智”︁的源代码
←
转识成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转识成智= ==识与智== 凡夫心,对应的梵文词是vi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识”。圣者心,对应的梵文词是jñāna,实叉难陀译作“智”。这两个梵文词来自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区别仅仅在于表示“识”的vijñāna比表示“智”的jñāna前面多了一个前缀词头vi。词头vi在这里是“分离”的意思。 凡夫心是vijñāna,有词头vi,表示凡夫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圣者心是jñāna,没有词头vi,表示圣者心的活动一定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凡夫心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指的就是这个“能与所”的分离,就是能认识的“心”与被认识的“物”的分离,这种认知模式就是凡夫心,就是识,就是vijñāna。相反,圣者心,就是“能与所”不分离,所以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没有词头vi。 ==释义== 一个凡夫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从凡夫转变为圣者。把凡夫转变为圣者,就是要从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为圣者的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就是要从识转变为智。从识转变为智,在汉传佛教有一个固定的翻译词语,叫做“转识成智”。 凡夫的特点: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在分别就一定是凡夫。 圣者:无分别。 <font color=red>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就是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font color> ==如何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四个字,在过去的千百年来难倒了无数英雄好汉,有太多的人皓首穷经,终生以求,可是到死,也没把这四个字搞明白。 ♦其实从梵文的角度讲,转识成智就是从vijñāna转变成jñāna。简单地讲,转识成智,从梵语角度说,就是去掉vi,去掉vijñāna那个词头vi,这就是转识成智。 ♦什么是“去掉vi”?vi是表示“分离”的意思。去掉vi就是从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转变成能所不分离的认知模式;就是从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当做眼睛之外的真实的毛的这种状态,转变为知道:“它不过是影,根本、压根就没有毛。”这就是“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就是“转染成净”''',所以三时教法的修行,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 * 真正的替换要从见道位之后,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才是真正的替换,才是真正的转染成净,因为见道之后才无分别,因此见道之后才叫修道位。 * 宽松地讲,资粮位凡夫也能转染成净;严格地讲,凡夫资粮位的修行是一种“近似的转染成净”。 ♦ 资粮位的凡夫,近似的“转染成净”怎么修? * 听闻正法,如理思维。 '''听闻了正法就要如理思维,就是要把佛陀的教法融入我们的心灵,认真思考,认真体悟,去信受“唯识无境”的道理,信受“了境心现”的道理,这就是凡夫资粮位的“转染成净”。''' ==参考:转识成智、转凡成圣== {{JM:大乘修行五位二分法图表}} ==相关经文解析== ==="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 凡夫境界的一切的事物的根本特征,是自心的境界,但只是自心的分别境界。是错觉,是心外没事物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导致感觉心外的事物很真实。凡夫境界的这种所谓的真实的存在,其实都是“自心分别境界”。 ===“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 既然是自心分别的境界,哪里有什么能见、所见,能说、所说,这个能所分离是一场错觉。 ===“见佛闻法,皆是分别,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 以为心外有佛可见,以为心外有法可听,这都是分别,因为能所分离。 * 要离分别,那样才能真正地见到佛。 * 不起分别,远离分别,要从凡夫的分别转变为圣者的无分别,这就是“转识成智” [[Category:三时教法法义精华]]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JM:大乘修行五位二分法图表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转识成智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