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BK:五蕴皆空”︁的源代码
←
BK:五蕴皆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BK
您没有权限编辑
BK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净名百科'''= 五蕴是佛教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划分方式。佛教对凡夫认为的真实世界有三种划分方式,分别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蕴是聚合的意思,是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存在分成五蕴这五种状态,分别起名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怎样划分的呢?五蕴的色,是指凡夫自以为的心外的客观物质世界,是纯物质的存在形态;五蕴的识,是指凡夫自以为的内在心识的精神世界,是纯精神的存在形态;五蕴的受、想、行,是外在物质与内在精神发生作用时产生的介于色和识之间的三种精神状态。五蕴的受,偏于色,比较被动;五蕴的行,偏于识,比较主动。五蕴的受,是指物质与精神发生接触时的一种单纯的、被动的领纳和接受;五蕴的想,是指内在的心识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发生作用时,在受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的精神活动,比如联想分析;五蕴的行是内在的主观精神与外在的客观物质发生作用的时候,在受、想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偏向于行为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会驱使出种种的行为,这就叫行。《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修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要观五蕴皆空。凡夫认为存在的五蕴只是误以为的存在,在佛陀看来,其实五蕴根本没有,五蕴从来压根没有存在过,要观五蕴是空性。 观五蕴皆空,是二时教法修胜义谛菩提心的方法。可以在不同法义层次上观五蕴皆空,比如可以在性空的层次上,也可以在空性的层次上。在四重二谛第一组二谛的层次上,观五蕴皆空的是观察“性空”,即即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空”就是没有,什么没有?凡夫境界上一切存在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性空”。要这样修胜义谛菩提心:坐下来,认真地观想: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背后,没有自性。比如我们总认为肉体可以变,思想可以变,但背后总有一个没变的“我”没变,要观想:“我”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有根本没有,在受、想、行这些精神活动背后,没有自性,它们不过是种种缘的临时聚合。观五蕴皆空,世间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把它观成就,就是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法。还可以在四重二谛第二组二谛的层次上观五蕴皆空,这时候观五蕴皆空是观察“空性”,即五蕴既然没有自性,它就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基本特征,无自性就是不存在。在空性的层次上,五蕴皆空就是指它从来压根没有产生过。以无生、空性来观五蕴皆空,是真正大乘佛法的观修,是通过彻底的破增益来树立正见,进而发起胜义谛菩提心。 ==参见== ==注释== [[Category:语料]] [[Category:净名百科]] [[Category:百科词条]] [[Category:QA]]
返回
BK:五蕴皆空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BK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