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第二重二谛:缘生性空”︁的源代码
←
第二重二谛:缘生性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第二重二谛:缘生性空]]==== 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是实有,胜义谛是缘生,缘生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无常,“当生即灭,灭不待因”。下面开始构建第二重二谛,那么第一重二谛的胜义谛就成为了第二重二谛的世俗谛。在第二重二谛里边,世俗谛就是缘生;如果世俗谛是缘生,那胜义谛是什么呢?胜义谛就是性空。 什么意思?也就是既然佛陀说这张桌子是种种条件临时的聚合而生起,那么,如果有一种办法,可以把坐在这里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缘生这张桌子的种种条件、种种缘,一个个都剥除掉的话,佛陀问我们,剥除到最后,是不是能剩下一个不依这些条件、这些缘而独立存在着的这张桌子所谓的本性呢?也就是不依这些条件、这些缘而独立存在的所谓这张桌子的本性,在佛陀看来有还是没有?佛陀老人家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佛陀老人家说,既然我说这张桌子是缘生的,这张桌子是种种条件临时聚合而生起的,那就意味着,这张桌子仅仅是这些条件聚合而生起的,当把这些条件都剥除干净后,也就意味着这个事物荡然无存了。如果把条件都剥除干净了,把缘都剥除干净了,还能够剩下孤零零的、不依这些条件这些缘而独立存在的一个本性的话,如果这个本性存在,就不能说这个事物是彻底的缘生。既然佛陀说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比如说这张桌子—是彻底的缘生,也就意味着把缘、把条件剥除干净了,这个事物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世俗谛上是缘生,那胜义谛上就可以总结为:缘生的事物肯定不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条件、独立于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独立存在性肯定是不存在的。这个独立存在性可以用一个“性”字表达,对应的梵文就是“svabhāva”,“bhāva”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独立的、自我的。“svabhāva”即独立的存在性、自我的存在性,也译作“自性”,简译为“性”。那么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就是这个独立存在性、这个“svabhāva”没有,就表达为性空,空就是没有。佛教是个讲空的宗教,如果一个人出家做比丘,我们说他遁入空门了。佛教是擅长讲空的宗教,佛教讲空是在不同层次上讲空。那么在现在讨论的这个话语层次上,我们讨论的空是性空。什么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没有,“svabhāva”没有,梵文叫做“niḥsvabhāva”,是对“svabhāva”的否定,没有,性空。佛教有时候也把性空翻译成“无自性”,无自性—没有那个自我的独立存在性。这就是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 大家一定要理解,第二重二谛所讨论的性空仅仅指的是独立存在性没有。比如说,一只杯子里装了满满的水,我们说那当然它不空,当把水倒掉了说“这个杯子空了”—“性空”的“空”不是指这个“空”,性空指的是这只杯子现在装着满满水的这个状态,不要等一会儿把水喝掉,也不要等一会儿把水倒掉,就是这个杯子装着满满水的这个状态,佛陀说这个状态是缘生的,这个状态不过仅仅是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而生起的,这个状态此时此刻它的独立存在性就没有,性空、无自性,这是你们凡夫境界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佛陀说,你是凡夫,你不了知,我是智者我告诉你,这是性空的法义。 第二重二谛,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是性空。第二重二谛中,佛陀在干什么?依然是解构我们,解构我们什么?解构我们对凡夫境界上存在的那个独立存在性。前面说过,我们凡夫当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在我们的凡夫心中,这个存在是有某种坚固性的,这个坚固性就体现为时间上的不变性,我们叫“常一不变”,空间上的存在性,那个独立存在性。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是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默认前提。 前面讨论过了,之所以说这张桌子是存在的,是因为它在我心中的感受是:前一时刻是这张桌子,后一时刻我发现它没变,还是这一张桌子。今天看到是这一张桌子,明天看它还是这一张桌子。我现在看这是老李,明天看还是老李,后天看依然是老李,虽然过了二十年,老李满脸皱纹老去了,但是在我心中,他是老李,他的内在的精神的那个东西没有变。正是因为我们对凡夫境界存在的这个不变性的默认,我们才能说这张桌子、这个老李是存在的。至于空间上的独立性,我们之所以能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实际上我们就是认定了这张桌子不是那张桌子,这张桌子肯定不是那把椅子,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我们认定老李是存在的,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完全可以确认老李不是老王,老李不是老赵,老李不是小刘,老李有他的独立存在性。所以当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心中就是默认了这个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 前面讨论的第一重二谛,实有缘生,是在解构我们的常一不变性,缘生的一个重要推论是无常。那第二重二谛呢?缘生性空,其实是在解构这种独立存在性: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的,是缘生,是依赖于这个事物之外的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说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所以叫无自性,叫性空。性空的另外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叫“无我”,无什么“我”?此时说的“我”,梵文是“ātman”,这个“我”就是表示“独立存在性的存在”的那种特征,所以性空的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就是无我。第一重二谛,佛陀要告诉我们“无常”,没有常一不变性,在时间上的不变性没有。第二重二谛,告诉我们“无我”,无我就是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所以这两重二谛,佛陀是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了。 如果把无我的概念扩大一点,涵盖了无常—也就是无我,无的什么我?无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那么可以讲,佛陀这两重二谛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事情: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无我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佛陀说我们是颠倒梦想的凡夫,佛陀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特征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我们作为凡夫,对我们凡夫境界上的理解,在这个层次上跟佛陀是不是相悖?确实是相悖。我们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就是认定了这个事物的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而佛陀通过这两重二谛,解构的就是我们对凡夫境界存在的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佛陀告诉我们“无我”。 我们认为外在的物的世界有没有我?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都有独立存在性,都有常一不变性,有我。那作为我们内在主观的心灵世界,我们认为有没有我?大家想一想,没了什么也不能没我呀!生出来是我,上幼儿园的是我,上学要得好成绩的是我,毕了业要找到好工作的是我,要挣到很多钱的还是我,要出人头地的是我,最后有一天死了,还是我死了。也就是我们几十年这漫漫的人生,你会发现,我们的相貌变了,我们的思想变了,甚至我们的财富变了、地位变了、社会关系变了,什么都变了,但是我们总觉得这一切的变的背后,得有一个没变的吧?那个“我”总是没变吧?是不是?很多人都点头称是。佛陀说,要不我说你是凡夫呢!佛陀想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道理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的世界的存在,还是内在的主观的心灵的存在,恰恰就是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个“我”,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的道理。因此从这一重教理上已经可以品味出,佛陀引领着我们趋向涅槃、走向解脱的那种味道。 从这一重教理上可以理解,佛陀怎么样引领着我们走向解脱?比如说,一个人,这老张,说:“哇!我要修行,我要涅槃。”那佛陀说:“好吧,跟我来,跟我修行。”佛陀把老张带走了,教他修行。老张修着修着,突然有一天开悟了—学习佛法悟的第一个道理是什么?就是悟无我。老张突然有一天开悟了:“哇!真的没有这个我呀!”大家想一想,突然有一天这个“我”没了,因此“我死了再来、我怎么能死了不来”的问题,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就被佛陀化解了。佛陀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告诉我们“无我”。 我们凡夫不知道无我,非误以为有个我,比如说非误以为我们内在心灵有一个内在世界的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死死抓住这个在佛陀看来根本没有的我不撒手:“哇!我死了再来、我死了再来、我死了再来。”—在我死了再来的过程当中我感到很痛苦,我想死了不来。这一切问题的前提都是认为有个我,死死抓住这个在佛陀看来根本没有的我而造成的,包括“我怎么能死了不来呢”,包括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都是因为认为有个我。而佛陀在这一重教理上恰恰解构的就是这个“我”。佛陀说你跟我修行,修到某一天突然你开悟了,悟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哇,无我呀!”突然有一天这“我”没了,因此“我死了再来、我死了不来”的问题在这一重境界上,其实就被佛陀化解了。 所以,怎么都没有想到,佛陀在这一重教理当中,最后是把“我”给搞没了—严格讲不是把“我”搞没了,是佛陀首先要让我们去证得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从来就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 [[Category:二时教法]] [[Category:教理体系]] [[Category:二时教法法义精华]]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净名百科]]
返回
第二重二谛:缘生性空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