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90/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90/课后自测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90=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不是圣者理解的无生? |type="[]" coef="2"} +A、无生是事物的“自体”没有生,不是事物没有生。 -B、无生是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从来就没有生,“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 +C、无生是事物的“自体”没有生,不是事物没有生,住于定中才能见到“一切事物从来没有生”的本来面目。 -D、 事物“无自性”就是事物没有真实产生,就是“识外无境”。 ||“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佛陀前面讲了空性,现在讲无生。在这句经文里,佛陀区分了凡夫理解的无生和圣者理解的无生。凡夫理解的无生是事物的“自体”没有生,不是事物没有生。“住于三昧者”不这样理解无生。住于三昧者,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到七地的圣者。圣者理解的无生,在《楞伽经》前面的经文中反复表述过了。无生就是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从来就没有生,“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依据圣者理解的无生,事物无自性,就是事物根本就没有真实的产生,就是“缘起无生”,就是“识外无境”。 {依照经文“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里的“住于三昧”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住于三昧者,就是指住于色界四禅的修行者。 +B、住于三昧者,就是指住于灭尽定的修行者。 -C、住于三昧者,就是指见道之后,从初地到七地的圣者。 +D、住于三昧者,就仅指八地以上的圣者。 ||注意,“除住三昧”这四个字,就是“住于三昧者”不这样理解无生。谁是住于三昧者呢?前面第二品第23段经文刚刚讲过,登初地的菩萨在佛陀加持下,证入大乘光明三昧,修到七地更成就百千亿无量三昧。所以住于三昧者,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到七地的圣者。 {依照经文“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密意而说。”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里的“无自性”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type="[]" coef="2"} -A、事物的刹那相续不断和变异,其中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B、事物根本就没有真实的产生,就是“缘起无生”,就是“识外无境”。 -C、佛告诉大慧菩萨,“无自性”是依据凡夫理解的“无生”而说。 +D、佛告诉大慧菩萨,“无自性”是依据圣者理解的“无生”而说。 ||“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密意而说。大慧,一切法无自性,以刹那不住故,见后变异故。是名无自性”。佛陀现在讲无自性。“密意”,梵文是saṃdhāya,基本的意思是“依据”。无自性要依据无生来理解。如果依据凡夫理解的无生,那一切法无自性,就是事物的刹那相续不断和变异,其中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这相当于佛陀二时教法“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的境界。如果依据圣者理解的无生,事物无自性,就是事物根本就没有真实的产生,就是“缘起无生”,就是“识外无境”。 {依照经文“大慧,空、无生、无二、无自性相,汝当勤学”。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圣者是如何理解这里的“空、无生、不二、无自性”? |type="[]" coef="2"} +A、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佛陀为了破增益而说空性。 +B、这里宣说的无生是两重无生的第一重,就是凡夫境界压根儿无生,是破增益。 +C、由于圣者无分别,观一切法本来就不二,这就是佛陀宣说的不二。 -D、一切法无自性,就是事物的刹那相续不断和变异,其中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为了破增益而说空性。这里宣说的无生是两重无生的第一重,就是凡夫境界压根儿无生,是破增益。由于圣者无分别,观一切法本来就不二,这就是佛陀宣说的不二。如果依据圣者理解的无生,事物无自性,就是事物根本就没有真实的产生,就是“缘起无生”,就是“识外无境”。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业亦不坏”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佛陀宣说空性,为的是让众生远离常与断。 -B、佛陀宣说空性,为的是告诉众生事事无常,不要太执着。 -C、如幻如梦的轮回中的世俗因果使业不失坏。 +D、如幻如梦的轮回中的世俗因果不存在,而胜义因果使业不失坏。 ||这时佛陀用偈颂做总结。我经常宣说空性,为的是让众生远离常与断。生死轮回如幻如梦,而业不坏灭;如幻如梦的轮回中的世俗因果不存在,而胜义因果使业不失坏。 {依照经文“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此偈颂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真实存在的,佛陀为度化众生,才方便安立了与有为法生死轮回相待的无为法涅槃,以涅槃对治生死。 -B、认为有真实存在的生死与涅槃,且可灭,这才是佛法。 +C、凡夫和声闻执生死与涅槃为二,这是愚夫的分别。 +D、凡夫和声闻执生死与涅槃为二,执著无为法虚空、寂灭和无作,这是“无有性而增益性”。 ||凡夫以为生死轮回是真实存在的,佛陀为度化众生,才方便安立了与有为法生死轮回相待的无为法涅槃,以涅槃对治生死。但是凡夫和声闻就执生死与涅槃为二,这是愚夫的分别。凡夫和声闻就执生死与涅槃为二,这是愚夫的分别。无为法有时也表达为虚空、寂灭和无作。学习这个偈颂,请回顾第二品第22段经文的第2讲中的“没有性而增益性”(见86讲“第四种增益”)。 {依照经文“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此空、无生、无自性、无二相,悉入一切诸佛所说修多罗中。佛所说经皆有是义。”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此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修多罗”,梵文sūtra,意思就是“经”,佛经的经。 +B、佛陀又对大慧说,空性、无生、不二和无自性,这四种相在一切佛陀的经中都讲了,无论哪部佛经都会宣说这种法义。 -C、佛陀安立空性、无生、不二和无自性是为了破增益,这是学修佛法的终极目标。 +D、不管是了义佛经,还是不了义佛经,都会宣讲空性、无生、不二和无自性的法义。 ||“修多罗”,梵文sūtra,意思就是“经”,佛经的经。佛陀又对大慧说,空性、无生、不二和无自性,这四种相在一切佛陀的经中都讲了,无论哪部佛经都会宣说这种法义。“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为执著妄计自性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就是佛陀安立空性、无生、不二和无自性是为了破增益,这是学修佛法的第一步。因此,不管是了义佛经,还是不了义佛经,都会宣讲这个法义。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佛经中的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佛陀为度化众生讲说的佛经,只是随顺一切众生的意乐而安立。佛经中的言说法与佛陀亲证的真实法义是不一致的,因为圣者亲证的境界是不能用凡夫的语言来诠表的,只要言说就变味了,就走样了。凡夫的言说,不能建立佛陀的真实法义。 +B、佛陀在凡夫梦中,方便善巧安立言教,旨在对治凡夫的增益和损减的错误认识,旨在试图唤醒沉睡的众生。正如鹿受阳焰的迷惑,执著有水,其实那里没有水。因此,我们不要执著言教本身,一切经中的言说法,只是适应分别妄想的愚夫而安立,言说中并不能确立圣智真实法义。 +C、在《金刚经》中有著名的三段论:“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从三段论中可以看出佛陀说法都是随说随扫,以免凡夫执著言说。 -D、言说法不能建立佛陀的真实,所以佛陀就不应该、没必要安立言说。 ||“‘大慧,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于言中。譬如阳焰诳惑诸兽,令生水想,而实无水。众经所说亦复如是,随诸愚夫自所分别令生欢喜,非皆显示圣智证处真实之法。大慧,应随顺义,莫著言说。’”在这段经文中,佛陀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佛陀为度化众生讲说的佛经,只是随顺一切众生的意乐而安立。佛经中的言说法与佛陀亲证的真实法义是不一致的,因为圣者亲证的境界是不能用凡夫的语言来诠表的,只要言说就变味了,就走样了。也就是凡夫的言说,不能建立佛陀的真实法义。佛陀做了一个比喻,正如鹿受阳焰的迷惑,执著有水,其实那里没有水。佛陀在凡夫梦中,方便善巧安立言教,旨在对治凡夫的增益和损减的错误认识,旨在试图唤醒沉睡的众生。因此,我们不要执著言教本身,一切经中的言说法,只是适应分别妄想的愚夫而安立,言说中并不能确立圣智真实法义。所以佛陀说法都是随说随扫,以免凡夫执著言说。在《金刚经》中就有著名的三段论:“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当然,不能执著于言说,而就认为佛陀就不应该安立言说,就没必要安立言说,这同样是错误的,甚至是更错误的。没有“因指见月”的“指”,没有“如筏喻者”的“筏”,众生的解脱就更无有时日了。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宗通、说通”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在《楞伽经》中,佛陀把离言的圣智证入的殊胜之相起名叫siddhāntanayalakṣaṇa,实叉难陀译为“宗趣法相”,求那跋陀罗译为“宗通”。 +B、把佛陀随众生心,善巧安立的言说教法,起名叫deśanānayalakṣaṇa,实叉难陀译为“言说法相”,求那跋陀罗译为“说通”。 +C、学修佛法者,应以佛陀的言说法相为津梁,去亲证宗趣法相,而不要执著于言说。当然,不能执著于言说,而就认为佛陀就不应该安立言说,就没必要安立言说,这同样是错误的,甚至是更错误的。因为没有“因指见月”的“指”,没有“如筏喻者”的“筏”,众生的解脱就更无有时日了。 +D、完整的佛法是由宗通与说通结合起来的,两者缺一不可。 ||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中,佛陀把离言的圣智证入的殊胜之相起名叫siddhāntanayalakṣaṇa,实叉难陀译为“宗趣法相”,求那跋陀罗译为“宗通”。把佛陀随众生心,善巧安立的言说教法,起名叫deśanānayalakṣaṇa,实叉难陀译为“言说法相”,求那跋陀罗译为“说通”。学修佛法者,应以佛陀的言说法相为津梁,去亲证宗趣法相,而不要执著于言说。当然,不能执著于言说,而就认为佛陀就不应该安立言说,就没必要安立言说,这同样是错误的,甚至是更错误的。没有“因指见月”的“指”,没有“如筏喻者”的“筏”,众生的解脱就更无有时日了。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这里的“无生”是第二重无生,就是圣者境界本来有,无须生。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楞伽经》第一品第3段经文的第14讲中,讲了佛陀三时了义教法中的两重无生。现在是由于凡夫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存在,而佛陀宣说空性,宣说无生。那这里宣说的无生是两重无生的第一重,就是凡夫境界压根儿无生,是破增益。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凡夫因为虚妄分别,所以会“二”,最基础的是凡夫的误以为的能与所的分离之二;进而有与无,生与灭之二,还有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等等之二。由于凡夫分别,见一切法皆二;由于圣者无分别,观一切法本来就不二,这是佛陀宣说的不二。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佛陀现在讲不二。在前面课程中讲过,二是凡夫的基本特征。那凡夫为什么会二呢?因为凡夫虚妄分别。所以凡夫的误以为的能与所的分离之二,是最基础的二;进而还有有与无之二,生与灭之二。还有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等等之二。由于凡夫分别,见一切法皆二;由于圣者无分别,观一切法本来就不二,这就是佛陀宣说的不二。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
楞伽经导读090/课后自测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