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39/课后自测B”︁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39/课后自测B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9B=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由于凡夫分别,认为有心外事物的相,所以才有“法”与“非法”的差别。 +B、只要认为心外有真实的事物存在,凡夫就会认为有“法”与“非法”的差别之相。 -C、凡夫境界的“法”与“非法”的差别是真实存在的。 +D、佛陀认为“法”与“非法”都是远离真实的,都应舍离。 ||由于凡夫分别,认为有心外事物的相,所以才有“法”与“非法”的差别。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对这句经文解释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法”是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的“所分别”。 -B、“法”是圣者的“所分别”。 -C、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认为这个所分别的法有产生的因,就是胜义因果。 +D、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认为这个所分别的法原本就是真实存在,而且有作用。 ||这句经文,对照梵文本可以分为三段来解释。第一段,法就是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的“所分别”。第二段,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认为这个所分别的法有产生的因,注意这就是世俗因果。第三段,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认为所分别的法原本就是真实存在,而且有作用。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评价,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认为所分别的法有产生的因这一观点? |type="[]" coef="2"} -A、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认为所分别的法有产生的因,是胜义因果。 +B、在圣者看来,世俗因果就是给老王梦中的老虎找妈,是戏论。 +C、“毛”根本不存在,不存在就不需要有产生的原因,因此世俗因果是假因果,根本不存在。 +D、为心外没有毛,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毛的错觉找原因,为虚妄分别找原因,是胜义因果。 ||外道、声闻、缘觉和凡夫,还认为这个所分别的法有产生的因,注意这就是世俗因果。在圣者看来,这个世俗因果就是给老王梦中的老虎找妈,是戏论。给这个毛找产生的原因就是戏论,因为毛根本不存在,不存在怎么有产生的原因?找原因也只能是为心外没有毛,可无明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毛的错觉找原因,为虚妄分别找原因,这就是胜义因果。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什么是所分别? |type="[]" coef="2"} +A、所分别就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所分别。 +B、所分别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无明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 -C、所分别就是依他起自性。 +D、“非”与“非法”都是所分别。 || 什么是所分别?就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这个毛就是所分别,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无明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于中分别取相”,佛陀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所分别的法? |type="[]" coef="2"} +A、所分别的法应该舍离。 +B、不应该执著所分别的法的相。 -C、这里的“相”梵文是lakṣaṇa,指“似相”。 -D、法是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舍离就是指从“有”到“无”的修行过程,不应分别就是不应对法有“善恶”、“好与坏”的判断。 ||佛陀说这样所分别的法应该舍离,不应该执著所分别的法的相。这里的“相”梵文是lakṣaṇa,就是外相。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怎么才能做到不执著所分别的法的相? |type="[]" coef="2"} -A、知道所分别的法的根本特征是自心产生出来的,就不会再执著了。 +B、知道所分别的法的根本特征是自心的显现,就不会再执著了。 -C、知道所分别的法的根本特征是凡夫依靠凡夫的感官所感知到的自心的显现,就不会再执著了。 +D、知道只有ābhāsa没有nimitta,就不再执著了。 ||知道所分别的法的根本特征是自心的显现,就不会再执著了。注意是显现,不是产生。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瓶等诸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瓦罐之类的心外之物,是凡夫的遍计所执,存在性根本没有。 +B、“本无有体”直译就是身体无所得,瓦罐根本没有身体,翻译的高雅一点,就是存在性根本没有。 -C、瓦罐之类的心外之物,是依他起性。 +D、瓦罐之类的心外之物,存在性根本没有就是无自性,就是压根不存在,有的只是虚妄分别。 ||佛说瓦罐之类的心外之物,是凡夫的遍计所执,存在性根本没有。 “本无有体”,梵文是alabdhaśarīra,直译就是身体无所得,就是瓦罐根本没有身体,翻译的高雅一点,就是存在性根本没有。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诸观行人,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毗钵舍那”此处对应的梵文是“prativipaśyata”,通常的表达是“vipaśyanā”,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以下对这个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type="[]" coef="2"} +A、vipaśyanā是在《楞伽经》当中出现的第五个表示禅定的词。 +B、修禅定也可以叫做修“止观”,“止”和“观”不一样。 +C、有的翻译家把这个词翻译成“智观”、“妙观”、“内观”。 +D、登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者要以智观,如实观察诸法。 ||vipaśyanā就是在《楞伽经》当中出现的第五个表示禅定的词。前面讲过修禅定也可以叫做修止观,就是修止和修观。前面也讲过,“止”梵文是śamatha,那么这里出现的vipaśyanā就是“观”。vipaśyanā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有的翻译家翻译成智观(智慧的智)、妙观、内观。这里的“诸观行人”指的是登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者。修行者以智观,如实观察诸法。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实观察诸法”指的是什么? |type="[]" coef="2"} +A、就是观只有ābhāsa没有nimitta,这样的如实观察,就是舍法。 +B、观诸法,本来无生、无相,就是舍离诸法,就是离分别。 -C、观凡夫境界的诸法只是自心显现出来的,就是如实观。 -D、观凡夫境界的诸法“缘起则生,缘灭则散”,只是无自性的存在,就是如实观察。 ||就是只有ābhāsa没有nimitta,这样的如实观察,就是舍法。观诸法,本来无生、无相,就是舍离诸法,就是离分别。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此句经文的“非法”和“舍非法”指的是什么? |type="[]" coef="2"} +A、“非法”无实体,“非法”没有分别的具体形象,“非法”没有产生的原因。 -B、“非法”就是无自性的存在,产生的原因是依他起性。 +C、不以“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的“有无”相待,来观察“非法”就是“舍离非法”。 -D、以“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的“有无”相待,来观察“非法”就是“舍离非法”。 ||非法无实体,非法没有分别的具体形象,非法没有产生的原因。不以“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的“有无”相待,来观察非法就是舍离非法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复有非法,所谓兔角、石女儿等,皆无性相,不可分别,但随世俗说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识之所取,如是分别亦应舍离”,如何正确理解如“兔角、石女儿”这样的“非法”? |type="[]" coef="2"} +A、“兔角、石女儿”是无实体的法,就是非法,表示根本不存在。 +B、“兔角、石女儿”没有实体,没有分别的相,只有世间上的名字而已,不像瓦罐等凡夫可以执取。 +C、“兔角、石女儿”不能以识执取,凡夫现量感知不到,这样的名言分别的非法,更应该舍弃。 +D、“名言”就是“非法”,更应该舍弃。 ||还有无实体的法,就是非法。如兔角、石女儿,表示根本不存在。他们没有实体,没有分别的相,只有世间上的名字而已,不像瓦罐等凡夫可以执取。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楞伽王,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佛陀为什么在回答完法与非法的问题之后,首先提出时间是虚妄分别这件事? |type="[]" coef="2"} +A、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是凡夫虚妄分别的产物,时间其实是假的。 +B、佛陀解构凡夫境界,不仅要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也要解构凡夫心外事物赖以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架构。 +C、如果说凡夫心外的事物是“法”,那承载凡夫心外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这个架构,就是“非法”。 -D、凡夫境界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是时间和空间还是存在的。 ||佛陀解构凡夫境界,不仅要解构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也要解构凡夫心外事物赖以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架构。凡夫心外事物在哪里存在着?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着。如果说凡夫心外的事物是法,那承载凡夫心外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这个架构,就是非法。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在很多经中说,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呢? |type="[]" coef="2"} +A、佛陀让凡夫不要把成佛想的那么简单轻松,成佛要发起真实菩提心,要经历无数磨难才能成就。 -B、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是究竟说。 +C、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是方便说。 +D、从究竟处说,只有能够领受时间是虚妄的,能够领受三大阿僧祇劫与一刹那,其实根本就是“不一不异”的,这才有可能成佛。 ||这是佛陀让凡夫不要把成佛想的那么简单轻松,成佛要发起真实菩提心,要经历无数磨难才能成就。从究竟处说,只有能够领受时间是虚妄的,能够领受三大阿僧祇劫与一刹那,其实根本就是“不一不异”的,这才有可能成佛。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有的佛经说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有的佛教传承说“即生成佛”,还有的说“当下见性”就成佛,如何正确评价这些不同观点? |type="[]" coef="2"} -A、三大阿僧祇劫是究竟说,“即生成佛”、“当下见性”就成佛是方便说。 +B、“即生成佛”、“当下见性”就成佛,这样的观点极大地满足了凡夫们急功近利的欲望,不失为是吸引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C、面对这些不同的说法——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即生成佛、见性成佛,凡此种种让众生纠结,更引起不同教派之间比较谁高谁低的争论都是戏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D、从究竟说,只有能够领受时间是虚妄的,能够领受三大阿僧祇劫与一刹那,其实根本就是“不一不异”的,这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要理解佛法的方便说与究竟说的区别,不要执佛陀的方便说而起纷争。 ||“即生成佛”就是只通过现在这一辈子的修行就可以成佛,极大地满足了凡夫们急功近利的欲望,不失为是吸引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还有佛教传承说“当下见性”就成佛,连一辈子的修行都不用了。面对这些不同的说法——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即生成佛、见性成佛,凡此种种让众生纠结,更引起不同教派之间比较谁高谁低的争论。其实这些争论都是戏论,都是没有意义的。从究竟处说,只有能够领受时间是虚妄的,能够领受三大阿僧祇劫与一刹那,其实根本就是“不一不异”的,这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要理解佛法的方便说与究竟说的区别,不要执佛陀的方便说而起纷争。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非法”无实体,“非法”没有分别的具体形象,“非法”没有产生的原因,不以“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的“有无”相待,来观察“非法”就是“舍离非法”。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非法”无实体,“非法”没有分别的具体形象,“非法”没有产生的原因,不以“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的“有无”相待,来观察“非法”就是“舍离非法”。 </quiz> <hr class="">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
楞伽经导读039/课后自测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