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二时与三时教法异同
二时与三时教法异同
| 二时教法 | 三时教法 | ||
|---|---|---|---|
| 一个字概括 | 空 | 心 | |
| 两个字概括 | 无生 | 唯识 | |
| 解构模式 | 二谛:缘生缘起 | 藏识缘起 | |
| 要害 | 无我无生 | 唯识无境 | |
| 表面 差异 | 名言系统 | 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究竟中观 | 五法、三性、诸识、无我 | 
| 横向 教理 体系 上的 差异 | 破增益
 凡夫境界  | 
解构:根本没有——权便中观
 (二谛上说中观) 无我(缘生性空)、无生(假有唯名)  | 
解构:根本没有——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
 唯识无境  | 
| 补损减
 圣者境界  | 
遮诠:指向真实——究竟中观
 (空性上名中观)  | 
表诠:直陈真实—圆成实性
 如来藏  | |
| 凡圣的言说差异 | 凡夫二(堕两边),
 圣者不二(泯灭二边)  | 
 凡夫能所分离,圣者能所不二  | |
| 核 心 差 异 | 立足点 | 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
 立足于凡夫境界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立足于凡夫境界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 指向真实,遮诠  | 
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
 立足于圣者境界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立足于圣者境界“建构”佛陀证悟的真实; 直陈真实,表诠  | 
| 指向性 | 立足于凡夫,指向圣者
 ——指向真实,解构凡夫  | 
立足于圣者,指向凡夫
 ——解构凡夫,直陈真实  | |
| 共 同 点 | 说法对象 | 都是凡夫 | |
| 第一目的 | 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 ||
| 解构的抓手 | 解构的工具 | 达到的境界 | |
|---|---|---|---|
| 二时 | 二
 (二边见)  | 
二谛
 ( 模式)  | 
不二 | 
| 三时 | 分别
 (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 
唯识
 (入唯识理)  | 
无分别 | 
1、凡夫之“二”与“分别”
二时教法中,用“二谛”解构凡夫的“二”
- 只要是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一定是凡夫。
 
三时教法中,用唯识解构凡夫的“分别”。
- 只要是凡夫一定“分别”,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
 
♦三时教法中,凡夫真正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似外(影)当真外(毛)。
2、“分别”是凡夫“二”的原因
我们凡夫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虚妄分别,能认识和所认识分离, 因此就是“二”。那么佛陀就要解构我们的“二”。
什么造成了凡夫的“二”?
- (三时教法的表达如下)因为分别,所以才二,“分别”是比“二”更基础、更根本的错误认识 ,三时教法解构的把手“分别”更究竟。
 
- 凡夫最根本、最严重的二,就是能取、所取之二。
 
♦所以,从这个层次上讲,三时教法更了义。
| 常见 | 断见 | 不常不断 | |
|---|---|---|---|
| 二时教法 | 有
 ( 存在)  | 
先有后无
 (原来存在,现在不存在)  | 
中观因不常故不断
 (解构)  | 
| 三时教法 | 增益
 ( 分别,能所分离,以为心外有境)  | 
损减
 ( 不承认圣者证悟的真实性)  | 
中道不增益不损减 | 
◆ 二时教法:“因不常故不断”是究竟中观见,二时叫“中观”。
◆ 三时教法:不增益不损减就是中道。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三时叫“中道”。
| 因果 | 世俗因果 | 凡夫境界上法与法的因果 | 假因果,必须空 | 
|---|---|---|---|
| 胜义因果 | 佛陀基于圣者境界安立的因果—藏识缘起 | 真因果,不能空 | 
- 世俗因果是凡夫境界上法与法之间的因果,是假因果,必须空。世俗因果不空,凡夫境界解构不彻底,就无法见道解脱。
 
- 胜义因果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的藏识缘起,是真因果,不能空。
 
- 胜义因果不是给凡夫境界找到因,而是给凡夫境界不存在,凡夫误以为存在的“错觉”(虚妄分别)找到因。
 
- 世俗因果是“所”上的因果,落宿命,无法解脱。胜义因果是“能”上的因果,有因果但不落宿命。不落世俗因果,不昧胜义因果。能(因)上精进,所(果)上随缘。
 
| 凡夫境界的
 有无生灭  | 
有:先无而后有(生、来) | 凡夫境界的有无生灭都是错觉(遍计所执性) | 无生无灭 | 
|---|---|---|---|
| 无:先有而后无(灭、去) | |||
| 圣者境界的
 有无生灭  | 
有:本来有(圆成实性) | “一切诸法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则是涅槃”  | 
无生无灭 | 
| 无:从来无(遍计所执性) | 
佛言:“大慧,我非世说,亦无来去;我说诸法不来不去。大慧,来者,集生;去者,坏灭;不来不去,此则名为不生不灭。 ————《楞伽经》 “相是生因,若无有相则无分别,不生不灭则是涅槃。”————《楞伽经》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 凡夫境界的无生 | 从来无,何须生?
 (遍计所执自性)  | 
悟此之后见道登初地; | 破增益 | 
|---|---|---|---|
| 圣者境界的无生 | 本来有、不需生!
 (圆成实自性)  | 
悟此之后证道登八地; | 补损减 | 
佛陀说不生不灭,目的是说无生。两重无生,皆是圣者证悟的境界。
心
心的基本释义
| 心 | Citta | 表示精神活动、思想的心 | 
|---|---|---|
| Hṛdaya | 表示身体器官心脏
 转译成核心、要点、心要  | 
二时教法的“心”
| 
 
 心 Citta  | 
菩提心 | 世俗谛菩提心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
| 胜义谛菩提心 | |||
| 六识或第六意识(包含前五识) | |||
| 人我执 | |||
二时教法说的“心”,都是在凡夫境界上说“心”,这个“心”里面没有圣者证悟的真实。所以,“心”与 “物”必须全破。
三时教法的“心”
| 心
 Citta  | 
识 | 了别识 | 第八识
 藏识、阿赖耶识  | 
识 | 种子(隐) | 
|---|---|---|---|---|---|
| 现行(显) | |||||
| 分别事识 | 前七识 | 意
 Manas  | 
前七识或前六识 | ||
| 第六识(涵盖前五)和第七识 | |||||
| 只是第七识(意根) | |||||
| 只是第六识(意识) | |||||
| 智 | 修行因地上分 | 根本智、后得智 | |||
| 修行果得上分 | 一切智、一切道种智、一切智智 | ||||
在三时教法里, “心”分 “识”与 “智”,“识”与 “智”都可以叫做 “心”,注意这是广义的“心”。
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安立“识”,是为了解构凡夫境界;“智”是为了“建构”圣者境界。
为什么《解深密经》说三时比二时了义?
- 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将比二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更了义、更圆满。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是密法。
 - 解构的把手更基本。二时用二谛解构二边见,解构凡夫的把手是二;三时用唯识解构分别,解构凡夫的把手是分别。分别比二更基本,“由分别故,取著于二”,能取、所取是一切二的根本。
 - 二时只解构世俗因果;三时不仅解构了世俗因果,同时安立了胜义因果。
 - 三时教法的“转”比二时教法的“空”更了义。 二时教法是“空”原本没有而凡夫误以为有的。与其说空二我,不如说空二我执。三时教法即是直接“转”二我执的错觉。
 - 二时只能遮诠,指向真实;三时以表诠方式,直陈真实,并安立圆成实性。
 - 二时教法中观的重头戏是破增益,主要是用二谛对治凡夫的二边见。三时教法破增益,同时补损减;三时教法的中道是不增益不损减。
 - 三时教法比二时教法在表达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次第上更为清晰、系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