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32/课后自测B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目录
1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2B
1.1
一、填空题
1.2
二、在线测试题
1.2.1
选择题
1.2.2
判断题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2B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在三时教法的三自性中,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与清净两个部分,是要解决哪两个问题?
A、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却存在的这么真实。
B、凡夫如何才能证到佛陀证悟的圆成实自性。
C、依他起自性是遍计所执自性的生因。
D、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自性而真实显现有。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即阿赖耶识,回答了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却在凡夫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如此真切的原因,关于这部分的描述正确的有哪些?
A、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与现行,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依kṛ而起,kṛ依种子而起,种子与kṛ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
B、杂染部分就是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熏习与现行的过程中,误执为心外有毛的虚妄分别,不断地被强化、被坚固,以至于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毛,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就坚不可摧了。
C、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告诉我们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一场虚妄分别,根本没有毛却误执为心之外有毛的错误认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D、阿赖耶识又叫八识,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破增益,为什么执著于“我”的外道不能演说“八识、三自性”这样的法义?
A、外道与佛法都为解构凡夫世界,只是安立的名言不同而已。
B、“八识、三自性”是解构“我执”的,与外道执著于我是截然不同的。
C、外道执著于“我”,不可能讲说解构“我执”的法。
D、阿赖耶识为凡夫境界的存在,为我的轮回与存在找到了依据。
4
千百年来对于阿赖耶识最大的误解在于,明明是解构凡夫境界的法,是破“我执”的法,却被解读为,为凡夫境界的存在,为我执的存在找存在依据的法,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阿赖耶识的误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哪几个方面?
A、认为阿赖耶识种子现行出了凡夫心外世界。
B、给凡夫心外世界的存在,找到了存在的依据。
C、认为阿赖耶识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精神主体。
D、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为解构凡夫自以为存在的世界。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阿赖耶识不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精神主体?
A、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解构凡夫境界,是解构凡夫自以为轮回所在的世界。
B、佛陀安立阿赖耶识是想告诉众生,轮回只是一场错觉,转错觉为正觉就解脱。
C、初时教法安立十二缘起,解构轮回主体,告诉凡夫轮回无我。
D、二时教法安立“四重二谛”缘生缘起解构凡夫世界,不仅轮回无我,而且轮回如梦。如梦如幻般的轮回,不需要真实的轮回主体。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在《解深密经》中说“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依据经文,如何正确理解阿赖耶识?
A、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中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精神主体“我”。
B、佛陀不对傻子说阿赖耶识的法义,怕傻子听了以后,把阿赖耶识执著为轮回的我。
C、阿赖耶识是离执著的法。
D、阿赖耶识是执著于“我”的法。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是正智,如何正确理解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
A、正智是无分别的。
B、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用清净种子不断替换杂染种子,直到杂染种子完全被清净种子替代,就是“转识成智”。
C、只有清净种子了,一般不能再叫“识”了,改称为“智”或“正智”。
D、正智缘真如,证圆成实自性。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对依他起自性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依他起性的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
B、安立依他起自性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指导凡夫于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证唯识无境而见道登初地。
C、安立依他起自性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指导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转识成智,登八地攀缘真如。
D、三时教法,三自性的核心是依他起自性。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经文“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楞伽王就像你先前见佛时所“思惟”的法义,楞伽王先前思惟什么法义了?
A、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显现出来的世界。
B、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
C、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
D、见佛闻法皆是分别,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是思惟,乃是见佛”,如何思惟才能见到佛陀?
A、不起分别才能见佛陀证悟的真实性。
B、不起分别才是真正见佛。
C、证空性就能见到佛陀。
D、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就能见到佛陀。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理解三自性?
A、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毛”,是凡夫自以为的存在,而在圣者看来根本不存在。
B、依他起自性分为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
C、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是要解决,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的存在感如此真切;清净部分是要解决,凡夫如何才能证到佛陀证悟的圆成实自性。
D、圆成实自性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性就是真如,凡夫看不见。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就是阿赖耶识的熏习与现行,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与kṛ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
正确
错误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阿赖耶识又叫八识是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破增益。
正确
错误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阿赖耶识为凡夫境界的存在,为“我执”的存在找到了存在依据。
正确
错误
4
依他起自性分杂染和清净两部分:杂染部分是藏识,清净部分是正智。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的目的,就是指导凡夫于资粮位、加行位修行,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证唯识无境而见道登初地。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清净部分的目的,就是指导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转识成智,而登八地攀缘真如。
正确
错误
分类
:
楞伽经辅导
楞伽经自测
楞伽经自测初级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特殊页面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打印版本
固定链接
页面信息
引用此页